3年,20余萬字,厚厚的12本。一個名叫馬楚清的災區普通退休教師,一句一句地記錄下地震之後災區浴火重生經過的每一天。
馬楚清今年66歲,是都江堰水電十局子弟校的退休教師。三年前,與震中汶川映秀一山之隔的成都市都江堰成為“5 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從那時起,這個從死裏逃生的退休老師天天用筆記下所聞所見所感。這一寫,堅持了3年,寫滿整整12本,達20余萬字。他説:“地震後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不能被遺忘。”
馬楚清的“地震日記”,厚厚一摞。在馬楚清眼裏,這12本記錄地震歷程的日記,是“比生命還要寶貴的財富”。這些記載既是日記,更是一份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難得的民間記錄。
作為一個災難的見證者和日常生活的敘述者,馬楚清的日記中,細小、瑣碎的記錄,容納了3年的宏大歷史。在巨災面前,這位瘦小的老人用勤勉和堅韌,寫下了自己所經歷的特殊的日日夜夜,寫下災後心理的感悟和生活的變化。
“5 12”震後三年,是中國一段特殊的難以磨滅的歷史。正是匯聚了無數人對災區的關注,災區才得以重獲新生。馬楚清正是用日記的形式,參與了災後重建。
馬楚清這種“小人物的大堅持”,感動了很多網民。汶川大地震後三年特殊歷史的平民草根記錄,折射著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堅忍不拔的韌勁,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