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增加的趨勢,在中國的西南地區,也出現過一些影響較大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2007年7月的川渝特大暴雨、2010年西南部分地區出現的特大乾旱等,但不時會有個別人把這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9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三峽大壩對周邊地區氣候影響微不足道。
把三峽工程與周邊極端天氣相聯繫缺乏科學依據
“説三峽工程建設對三峽周邊地區的氣候完全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鄭國光説,但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在實踐中可以看到,有的人誇大了這種影響。
鄭國光表示,有人認為三峽庫區對三峽周邊廣大地區的氣候産生了嚴重影響,並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歸結為三峽工程的影響,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因為在自然降雨的情況中,大氣中的水分有兩種迴圈。一種是外迴圈,按地球自轉規律水汽隨大氣環流進行輸送的外迴圈;一個是內迴圈,是局部區域內大氣局地環流中水分迴圈。局部地區的地表狀況改變後,可以改變局地水分迴圈是內迴圈改變。
鄭國光説,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三峽工程建成後,水體面積擴大了、水位升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內迴圈,到大氣中的水分增多了。但對於一個大區域範圍的水分迴圈來説,不會因為局部地區的地表改變而改變。水分內迴圈的增加相對於外迴圈來説,是微不足道的。外迴圈對降水的影響佔95%,內迴圈對降水的影響佔5%左右。三峽周邊區域比三峽水庫面積大幾千、幾萬倍,三峽及周邊地區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峽水庫對三峽周邊這麼大區域的天氣的影響是很小的。
三峽工程對周邊降水幾乎沒有影響
鄭國光説,三峽水庫與這個區域的降水,是一種很弱的因果關係,把三峽水庫與周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聯繫起來,缺乏科學的依據,也很難得到科學界的認同。
在國家環保總局審查通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對三峽水庫形成後的氣候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基本結論是:三峽水庫建庫後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影響範圍不大,對溫度、濕度、風和霧的水準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里,水庫附近表現最明顯。
三峽水庫對庫區及鄰近地區氣候的影響畢竟是小尺度的,對局部氣候起微調作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根據三峽蓄水前後的氣候監測資料分析表明,三峽水庫對氣溫的影響結果是冬季有增溫不足0.5℃,夏季有降溫不足0.3℃的影響,對降水幾乎沒有影響。硬要把這種微調作用和大氣環流異常引起的大範圍高溫熱浪、極端乾旱、區域暴雨洪澇聯繫起來,至少是缺少科學依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