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多重經濟壓力促年輕人反思婚戀觀 追憶樸素真愛

時間:2011-02-14 14:52   來源:新華網

  情人節是浪漫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在時下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下,當“感情”和“婚姻”這兩個本應是“水到渠成”的關係中間赫然橫亙上“房子”“票子”等因素,許多已經到了結婚年齡的中國年輕人要麼還未找到理想的伴侶,要麼不得不推遲婚約。

  “畢竟‘有房才有家’,現實不是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上海市退休教師汪琪雲説,情人節前一天她就來到上海知名的人民公園“相親角”為女兒尋找“另一半”。

  汪老師告訴記者,在這種場合,相親男女往往不會親自到場,“有房”是大部分女方家長提出的硬指標。

  在家庭觀念較重的中國,上一波生育高峰中誕生的孩子,如今恰好進入婚齡。不過,高企的房價和物價令不少年輕人,特別是男性,變成“恐婚族”、“恐戀族”。

  打開網路搜索引擎,“有多少愛情死於房價”、“30歲前嫁給愛情,30歲後嫁給房子”等所謂“格言”在網上隨處可見。

  去年秋天開始籌備婚房的31歲上海白領顧嶸,至今未如願。他説:“婚期越來越緊迫,但國家調控房價的措施要顯效,不可能這麼快。”

  在上海,顧嶸這樣的年輕人被稱為“夾心層”,家庭條件無法一次性承擔一套市區商品房的首付,同時又不夠資格申請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他坦言:“家人希望能申請到一套公共租賃房;不過,未婚妻是否願意一直等下去,我心裏也沒底。”

  事實上,影響中國年輕一代婚戀進程的不只是房價,城市消費習慣的變遷、攀比心理等,也讓他們的婚戀蒙上“金錢”陰影。

  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CPI每月同比增長較為明顯,中國各大城市與婚戀相關的商品及服務價格比往年大幅上漲。以杭州為例,去年秋季每桌婚宴的起步價已突破6000元人民幣。今年2月14日前後,上海一些高端消費場所推出的“情人節消費套餐”動輒上萬,甚至有一夜揮霍10萬元的“天價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孝正曾經指出,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面對多重經濟壓力,中國年輕一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橡皮人”。

  “橡皮人”的標誌是對生活有些麻木,缺乏夢想,不少人是“房奴”、“車奴”和“卡奴”。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范麗珠分析,近年來,中國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大、社會誘惑多,儘管資訊化時代表達感情的手段豐富了,但感情本身卻變得蒼白、粗糙。

  “有房子的婚姻就一定能幸福嗎?”“以前父母沒有房子,不也一樣好好過嗎?”“嫁個有錢人,真有那麼重要嗎?”儘管面對重重壓力,但不少年輕人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婚戀觀。

  近日,在中國國內風行的網路微博上,數以十萬計的網友熱衷於撰寫“微情書”和“三行情詩”,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闡述他們嚮往“平實、穩定的愛情與婚姻”。與此同時,《山楂樹之戀》、《將愛情進行到底》等一批追憶十年甚至數十年前樸素真愛的文藝作品也頗受人們關注。

  針對中國青年情感生活的現狀,人氣女星徐靜蕾近日説:“事實上,每個年輕人都面對很多困境,但大家都表現出勇氣和對生活的熱愛。”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王麗繪説,即使在物質慾望不斷增加的當代中國社會,年輕人的內心依然充滿著對純愛的渴望。

  當人文學者呼籲為中國婚戀男女進行心理減壓的同時,經濟學者則從收入分配的角度提出觀點:讓大部分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買得起房、租得到房”也很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郎鹹平日前接受採訪時就提出,應當關注中國中産階層的需求,特別是讓年輕白領的可支配收入“活”起來,真正實現“藏富於民”,將有助中國的發展與穩定。(記者許曉青、俞菀、周蕊)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