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江西民間藝人用竹篾編織巨幅“清明上河圖”

時間:2011-01-16 10:08   來源:新華網

  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江西撫州民間藝人徐建元用臨川篾編工藝編織的巨幅竹編畫《清明上河圖》已完成2.5米,預計2012年底可完工,將總共耗用1萬根篾絲,長度達23米,寬高1.1米。

  徐建元告訴記者,2010年8月,他著手編織《清明上河圖》竹編畫,他精心挑選了40根毛竹,並將毛竹剖成粗細均勻的篾絲。編竹編畫對篾絲的要求很高,把40根毛竹剖成1萬餘根篾絲,就耗費了他一個多月的時間。2010年9月底開始,他每天用8個小時編織《清明上河圖》。

  臨川篾編工藝是集傳統篾編技術和書法美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2010年,臨川篾編工藝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今年44歲的徐建元是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羅湖鎮良溪村人,他是臨川篾編工藝傳承人。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作品,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精品,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十二世紀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城市生活的面貌。

  徐建元説,《清明上河圖》人物多、場面大,用竹篾編織難度特別大。畫中共有800多個人物,而且形態各異,每個人物頭像在他的竹編畫中只有1.5釐米,只有通過穿、刺等技法才能編織出來。他説,編織人物頭像還不是最難的,畫中的樹枝、房屋的瓦片、窗子邊的花紋尤其難處理。因此,他8個小時只能編織3釐米左右。

  臨川篾編工藝是精細的手工活,不僅要心細、手巧,更需要毅力和耐心。徐建元説,他家鄉人多田少,很多人都靠篾編工藝謀生。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竹制産品逐漸被塑膠産品替代,從事篾編工藝的人銳減。“村裏掌握篾編工藝只有少數七八十歲的老人,50歲以下的只有我一人熟練掌握篾編工藝。”

  徐建元坦言,年輕人耐不住寂寞,不願意學。出於對臨川篾編工藝失傳的擔憂,徐建元決定編織這幅巨幅《清明上河圖》竹編畫,希望以此讓更多人關注這門傳統工藝,使之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