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兩個大包,一頭髮發”
漸入嚴冬的北京,狂風不止。京城玉泉路與阜石路交叉口旁,綿延著一片建築工地。河南華泰建築有限公司的幾百名農民工正在大風中進行勞作。在偌大的工地中,記者遇到了三位80後農民工:王世專、王自認、周金峰。
28歲的周金峰第一次知道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稱呼,是在自己的手機報裏。他尚未意識到,自己也是這個龐大群體中的一員。
“新生代?嗯,聽過,這幾天手機報上倒是老提。”在工地的一間辦公室內,周金峰拿著自己的飛利浦手機熟練地翻著新聞給記者看。他當過兵,闖過深圳,目前已是一個6歲孩子的父親,在工地負責後勤。
在他的宿舍裏,放著兩套衣服,一套是乾淨的鱷魚襯衫和锃亮的皮鞋,一套是略顯陳舊的運動服和解放鞋。平時在工地,他穿舊衣服;出門時,則穿乾淨的白襯衫與皮鞋。“不敢穿平時常穿的衣服,受不了街上人們的眼神。”
周金峰會用電腦,熟悉手機的各項新式功能,不忙的時候,他還會去工地的項目辦公室上開心網“偷菜”。“生活上,我沒覺得自己和城裏人有什麼不一樣,只是我家在農村。”
他已經在老家安陽滑縣買了新房,目前一個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他解釋説:“這麼大的工地吃喝拉撒都是我來料理,在北京月收入這個數還算可以吧。”
相比于周金峰的外向,王世專、王自認兩位架子工顯得很跼踀,多數時候只是憨笑。“他(周金峰)老跟外邊人打交道,口才好,我們是幹活的,有話説不出來。”王世專搓著手,臉漲得通紅。他和王自認是一個村子裏的高中同學。高中沒畢業,王自認就把他拉出來在建築工地做架子工。目前他倆收入都在3000元到4000元。
比起前幾年的收入,他們認為目前待遇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自己所在的公司很正規,能夠保證工資的發放。早年屢次被工頭欠薪的王世專對此感到非常滿意。
“早些年時,除了工地哪都不敢去,上街特別害怕遇到巡防車,聯防隊員查暫住證,沒有就抓。”想起當年事,王世專還心存餘悸。
下班以後,王世專和王自認就會搭伴去街上逛逛,心情好的時候,還叫上幾個工友一起喝點酒。“我也看書,喜歡看人物傳記,比如二月河的皇帝系列。”王自認説。大多數時候,他們洗漱完會倒頭便睡,因為幹一天活很累。提及以後是否想留在北京,他們説,“想過開公司,但也要看條件,先賺點錢再做下一步打算。目前沒想留在北京,想都沒想過。”
在這個工地上,每個農民工手裏都有一部手機,個別的年輕農民工還配有電腦,下了班也會去網吧玩。這三個人説,由於自己一直在上學,畢業後就直接出來做工,不怎麼會幹農活,賺了錢也會用在自己的消費上。
據統計,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37.9%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來沒有務工經驗。不再是之前的“兩個大包,一頭髮發”的形象。
“説心裏話,希望社會能夠改變對我們的傳統眼光。”周金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