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1月1日,在北京市呼家樓北裏小區內,人口普查員身著工作服,胸戴工作證入戶登記。王苡萱攝
11月1日,是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入戶調查的第一天。即日起,全國600萬名人口普查員將逐門逐戶、逐人逐項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為期10天的人口普查登記。記者跟隨普查員進入外籍人士家庭、老居民區等地點,體驗“六普”究竟如何開展。
“填個表對我的生活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外籍人士入戶調查只需5分鐘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員劉嘉。很抱歉打擾您,我們需要登記一下您的相關資訊,感謝您對中國人口普查的配合!”上午11時25分,穿好事先準備的鞋套,操著流利的英語,人口普查員劉嘉很客氣地敲開了北京新城國際4號樓301室的房門。
“請進!”開門的是墨西哥姑娘,中文名叫倪雅,正在中國攻讀應用經濟學的碩士。“可是我不會説中文,也不懂漢字。”
“沒關係,我們會用英文來交流,登記表也有英文的。”劉嘉簡要解釋,並向她出示了一份保密承諾書,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登記隨後開始。劉嘉一一核對登記了倪雅的姓名、性別、國籍、職業、學歷、在華居住時間等8項資訊。從等待開門到出門道謝,歷時不足5分鐘。“在墨西哥每5年也有一次人口普查,所以我能理解他們的工作。”倪雅説。
由於事前宣傳廣泛,很多外籍在華人士都對“六普”有一定的了解。在倪雅所在的小區,有關“六普”的雜誌等資料被整齊地碼放在一層大廳電梯旁,以方便居民閱讀。
“大街上有很多橫幅,還有燈箱廣告,很早就知道有這個普查,也不擔心自己的資訊安全。”在同一社區居住的田中宏明一家是2008年奧運會時搬到北京的。在1日的入戶調查中,田中宏明填寫外國人短表(人口普查表的一種,資訊相對簡單。另一種為長表,資訊相對全面),妻子施靜文與兒子田中文明因為是中國籍,合填一張中國居民的短表,包括姓名、民族、受教育程度、戶口性質等18項內容。兩張表填完共花了不到10分鐘。“填個表對我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該配合還是要配合的。”他説。
據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馮乃林介紹,2010年前後,全球包括美國、日本、俄羅斯等120多個國家都在進行人口普查,關注人口的國際遷移成為大家共同的調查內容。第六次人口普查首次將境內的港澳臺同胞和外國人歸入普查對象,這也是10年來對於全國人口狀況的最大範圍調查。
“普查員是連軸轉,主要配合居民的時間。”
居民不理解,導致入戶效率低
門鈴響過,防盜門的小窗戶打開了一道縫。
“大媽您好!我們是人口普查員,前幾天來過的,您還記得嗎?”人口普查員小寇和氣地説。
話音未落,屋裏傳來男人的聲音。“媽,您幹嗎呢?”
“是‘六普’的,要入戶調查。”
“別搭理他們,吃飽了撐的!什麼六普不六普,上次不都來過了嗎?又來!”“砰”的一聲,防盜門的窗戶被關上,樓道裏一片死寂。
早在戶口整頓摸底階段,“門不太好進、臉不太好看”就已經成為“六普”遇到的難題。在入戶調查階段,“入戶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對隱私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人戶分離、工作時間不穩定等因素均導致了“入戶難”。
在國家統計局進行試點摸底的一些大城市裏,人戶分離的程度達到了50%左右,尤其是一些新建小區,“有業主、沒人住”的情況並不少見,這無疑給調查帶來一些困難。
“都是‘上班族’,我們要入戶時,人家也要上班,有的還出差在外地,誰都不容易。所以普查員是‘白加黑’、‘五加二’,連軸轉,主要配合居民的時間。”人口普查員王鳳民帶隊入戶調查的是一座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老樓,大概居住著400戶人家,除了空巢老人,大多數人家白天都是無人留守。“晚上入戶也有紀律,既不能打擾居民做飯、吃飯,也不能打擾人家休息。這樣多數居民都很配合。”
晚上入戶也有不便的地方。有些居民擔心讓陌生的普查員入戶不安全,便隔著門對話。遇到這種情況,王鳳民和另一位普查員只好站在樓道裏,趴在墻上填寫內容。為了不讓樓道裏的聲控節能燈滅掉,他倆不得不一邊跺腳、一邊填。“兩三層樓走下來,腿都‘跺’哆嗦了。”王鳳民笑著説。
在中高檔社區入戶普查則多了一道手續——提前與物業溝通,這也直接影響到入戶調查的效率。“住戶都交了物業費,不希望被陌生人打擾,所以我們必須先通報,獲得人家同意,普查員才能上樓。”朝陽區某高檔公寓的物業經理表示,小區各樓都中有門禁,刷卡進門,沒有物業的配合,普查員無法自行進入。“我們在配合‘六普’的同時,也要尊重業主的權利,雖然效率低了一些,但是結果會更理想。”
“不就是少休息一會兒嗎?打完這場硬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