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派出所為掃黃給髮廊女家屬寫60余封信

時間:2010-09-06 10:38   來源:東方網

  為從源頭上杜絕非正規休閒店的賣淫活動,杭州拱墅區祥符派出所想出了給有賣淫嫌疑的“髮廊女”家屬寫信的辦法。

  “你們的親人現正在美容休閒店工作,該店屬於非正規的美容、美發休閒店。作為家屬,你們有權利了解自己親人的從業環境。公安機關也希望得到你們的配合,勸説你們的親人不要誤入歧途。”為從源頭上杜絕非正規休閒店的賣淫活動,杭州拱墅區祥符派出所想出了給有賣淫嫌疑的“髮廊女”家屬寫信的辦法。

  祥符派出所民警張倩昨天告訴早報記者,根據經驗判斷,非正規的休閒店百分之九十九涉黃,但“警方沒有抓到(賣淫)現行,沒有證據民警只能把人放了,最後陷入‘抓了放、放了抓’的惡性迴圈”。因此,民警決定給“髮廊女”家屬寫信,告知其親人的工作環境,既有助於掃黃,又能發動家屬來挽救這些女子。兩個月來,祥符派出所已發出60多封這樣的信。

  措辭婉轉並附上照片

  對於何為非正規美容、美發休閒店,張倩説,“一般只租一間店面,裏面沒有任何美容、美發工具,但卻放著許多床,且裏面有一些穿著暴露的女子。晚上店裏開著粉紅色的燈,你也知道就是那種‘紅燈區’”。

  民警巡查這些場所後,會將有賣淫嫖娼嫌疑的人員都帶回派出所調查。查實的,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如未抓到現行,只是有賣淫嫌疑的,民警調查盤問並通過公安內網查詢出其家庭地址,然後給其家屬寫信。

  祥符派出所所長王佩軍表示,信是格式化的,措辭上不使用“小姐”這種稱謂,信用“某某某家屬”做抬頭。正文則會提到:

  “你們的親人現正在美容休閒店工作,該店屬於非正規的美容、美發休閒店。作為家屬,你們有權利了解自己親人的從業環境。公安機關也希望得到你們的配合,勸説你們的親人不要誤入歧途。”

  同時以提醒的方式指出,“從事這些邊緣行業給自身和家庭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一、容易染病……容易感染梅毒、艾滋等性病。二、容易被侵害。非正規的美容、美發休閒店一般都開設在相對隱蔽的地方,進出人員複雜,店內僅有幾名女性,極易受到人身財産侵害。”

  信的末尾呼籲,“請您……教育和提醒她們,讓她們以法為警,馬上遠離美容休閒這個邊緣行業,遠離違法活動。如果您的親人並非自願從事該行業,可及時向110或相關部門求助解決。”

  張倩説,信中的措辭很婉轉,“不會挑得太明,以免讓她父母覺得太沒面子”,隨信還會附上照片。

  一般不徵求當事人同意

  對於發信前是否會徵求當事人的同意,張倩稱,“一般不會的,否則就沒法發了”,從這些信的反饋情況看,這些人大部分已和家裏失去聯繫, 有的乾脆是自己從家裏跑出來的。王佩軍也表示,如果告訴當事人,“就麻煩了,她們會轉移地方”。

  為何只給這些有賣淫嫌疑的“髮廊女”家屬寫信,而不給有嫖娼嫌疑的“嫖客”家屬寫信?張倩説,民警會將有賣淫嫖娼嫌疑的人都帶到派出所進行調查。“嫖客都是消費者,其行為往往是偶然的、臨時性的,而賣淫者則是長期存在的(色情服務)提供者。杜絕了提供者,自然也就沒有了消費者。”況且,寫信還有個目的是為了挽救這些女子。

  據悉,這60多封信發出後,80%有回音,有的希望能和女兒取得聯繫;有的則稱家裏窮,希望警方能把女兒送回來。“我們也只能起一個牽頭的作用,告訴家屬關於親人的消息。如果家屬來找人,我們也會協助。”

  效果需評估 方式需完善

  相比一些地方掃黃要麼採取“風暴式”的打擊,要麼曝光賣淫嫖娼嫌疑人以羞辱的做法,祥符派出所將掃黃與挽救相結合的舉措,觀察人士認為相當“人性化”,但亦希望能進一步評估其效果,並在具體操作方式上予以完善。

  浙江省社科院的楊建華教授認為,今年各地都在加大掃黃力度,但經常有掃不勝掃的感覺,因為很多處在違法與不違法之間,比如像這種非正規的美容、美發休閒店。在這樣的背景下,祥符派出所的做法也是一種嘗試和探索:不單單依靠警方,同時希望發動家庭來協助。下一步,警方還應對這種做法的效果進行評估。

  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尹富強律師認為,派出所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想借助家人的勸説讓這些“邊緣人”懸崖勒馬,甚至可以獲得一些被逼迫人員的相關線索。但這種方式也有欠妥之處,需進一步完善,如在沒有確定這些人是否有違法行為即“賣淫”行為時,向家裏發信,從信的內容來看,容易導致家人誤解,誤以為從事了“賣淫”行為,可能會涉嫌侵犯他人名譽權。

  尹富強律師説,對當事人家屬寫有關涉及當事人工作情況等信件時,最好應徵求當事人的意見,徵得其同意。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