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經過近20年的努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華蓋木的引種栽培已獲成功。31日,專家組將在其原始生長地雲南省馬關縣古林箐自然保護區內對其進行移植,一旦成功,華蓋木將回歸故里。
華蓋木起源於1.4億年前,是木蘭科中最古老的單屬種植物之一,因其樹榦挺直光滑,樹冠巨大而得名。由於分佈範圍狹窄,且數量稀少而被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其對生長環境的土質、濕度、溫度等要求嚴格。據了解,由於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華蓋木的生存一度受到嚴峻挑戰,數量最少時全世界僅存10棵,寥寥分佈于雲南省境內。就在瀕臨滅絕的關頭,雲南省相關部門及時對華蓋木進行了拯救和保護。通過近20年努力,目前該物種的引種栽培已獲成功,雲南華蓋木分佈面積已擴展至30余畝,實生苗及幼樹超過6000株,廣泛分佈于中越邊境的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一帶。
專家組負責人孫衛邦介紹説,人工引種培植珍稀物種的目的,就要是促進該物種在原始地長久地存活、繁衍,進而使其恢復到自然生長的良性狀態。馬關縣古林箐自然保護區作為華蓋木的原始生長地,在那裏移植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價值和意義。他表示,課題組首期將選取200株人工培植的華蓋木進行試驗。如果移植成功,不僅是華蓋木保護研究的一大進步,同時對於其他珍稀物種搶救也將起到示範作用。
據悉,此次回到原始地的珍稀植物除華蓋木外,還有西疇青岡、顯脈木蘭、杏黃兜蘭等苗木,他們也將由此踏上了回歸自然重建種群之路。
地處長江、珠江等6大國際國內河流上游或源頭的雲南,生物種類十分豐富,是全國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為富集的區域之一。目前除華蓋木外,還有巧家五針松、彌勒苣苔等8種珍貴植物數量也不足50株,雲南極小種群物種保護責任十分重大。截至2009年底,該省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152處,野生動植物資源監測站30個,野生動物疫病監測站683個,鳥類環志站6個。這些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楊穎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