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一些省級衛視中,名目各異的相親類節目如火如荼,呈氾濫之勢。6月9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了《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的管理通知》和《廣電總局辦公廳關於加強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管理的通知》兩份文件,對最近引起很大社會爭議的相親類電視節目進行整改。對此,各界人士表示,電視應弘揚先進文化,為廣大觀眾奉獻健康精神食糧。
全國總工會宣教部部長李守鎮説,電視媒體要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你的觀眾是誰?你宣傳的價值取向是什麼?在電視媒體受眾中,全國廣大職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廣大職工群眾需要娛樂節目來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但他們需要的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愉悅身心的娛樂節目,而不是媚俗、低俗、惡俗的節目。電視媒體必須承擔起這樣的責任,即: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以高品質的、具有健康格調和品位的文化産品來滿足職工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全國婦聯宣傳部負責人指出,在一些婚戀相親節目中大肆炒作渲染低俗、錯誤價值觀和婚戀觀,特別是依靠貶損女性形象、使用不健康語言等手段博取收視率,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廣大婦女的強烈反感。國家廣電總局日前下發文件,對這些節目進行旗幟鮮明的整治和規範,這是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建設健康向上的媒體文化的有力舉措,符合廣大婦女的要求和願望。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張德祥説,電視作為一個在現代生活中影響極大的媒介方式,追求收視率,強調市場無可厚非,關鍵是要把握好度,不能為娛樂而娛樂,為收視率而違背基本的道德理念和價值立場。國家的文化建設必須有優秀的團隊,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發出正面的聲音,做好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創造出體現民族文化精神、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作品。
電視藝術評論家仲呈祥認為,電視相親節目是有社會需求的,電視工作者要堅持引導,而非一味迎合,應該站在文化自覺的角度,注意培養一種沉穩而非浮躁,幽默但不油滑的欣賞趣味。他説,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大眾審美經濟的時代,電視作為大眾傳媒中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媒介,必須注入審美精神,堅守人類的精神家園,防止道德滑坡。一些電視工作者在節目創新上的探索精神是好的,但必須反對功利化、媚俗化,決不能為了收視率而喪失電視人應有的社會擔當。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張建珍博士説,電視節目的成功首先要倡導正面價值,與大眾文化的深刻需求相呼應。作為一個吸引觀眾的交友節目,真實是節目的基礎,也是主導社會大眾價值判斷的來源。一些節目邀請模特、業餘演員等扮演普通人,充當交友嘉賓,喪失了“真實”這一基礎,成為單純為獲得“收視率”和“知名度”的“戲劇”,造成了大眾價值判斷的混亂,雖然贏得了收視率,卻喪失了媒體應有的輿論引導的功能與作用。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係馬忠君博士説,收視率不是衡量節目的唯一標準,更不是降低格調、品位、用低俗醜陋和作假來迎合小部分觀眾心理需求的堂皇的藉口。一些節目以討論道德話題為幌子,實際上卻宣揚“拜金、炫富、崇洋”等種種變形、扭曲的愛情觀與價值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楊早博士表示,相親節目可以辦,但節目的定性要很明確,如果定位為類似“真心話大冒險”的青春遊戲,一定要向觀眾明白宣示節目的遊戲性質,以免造成觀眾的價值混亂;如果定位為正經的交友節目,節目播出時必須注意刪減極端言論,以尊重公序良俗。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梁振華副教授認為,現在引起社會探討的並不只是節目,也包括節目裏的這些人所持有的戀愛觀念、職業觀念、擇偶觀念。一些節目把慾望赤裸裸地展現出來,觸犯了電視媒介應有的道德倫理底線,電視收視率越好,節目的存活空間越大。一些節目把這些扭曲的觀念放大,造成了連鎖效應,不僅對受眾而且對媒體也造成了誤導。(趙婀娜、柳曉森、潘躍、朱基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