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被拐女子長大後拐賣女嬰 自稱好心“解救她們”

時間:2010-03-16 09:44   來源:燕趙晚報

  

 

庭審現場。本報記者 李志華攝

  當一張張粉嫩的嬰兒照片在法庭上出示時,人們的心被觸痛了。但拐賣她們的女嫌犯卻一直在説,自己是好心,只是想幫她們找到幸福。

  昨日14時30分,張平等6犯拐賣兒童案在石家莊鐵路運輸法院開庭。控辯雙方經過激烈的辯論交鋒,不斷有新的案情細節被披露。近5小時的庭審後,法官宣佈休庭,宣判時間另行通知。

  拐賣女嬰的人曾經被拐

  根據公訴機關出示的材料,張平涉嫌拐賣兒童6名,王麗(女)涉嫌拐賣兒童3名(激辯中,辯護人認為拐賣人數是2名或1名,2009年5月29日應屬犯罪未遂),張力涉嫌拐賣兒童4 名,王春明、張寧、桑明各涉嫌拐賣兒童1名。 

 

  王麗是雲南的少數民族,文盲。出生日期,她自己也不清楚,只記得14歲時被人販子賣了兩次,後來到了平山縣崗南鎮。戶口是丈夫給她辦的,改名為王麗。17歲時,生了兒子,第二年又生了個女兒。

  落戶到平山七八年後,王麗和丈夫找回雲南老家,與家人取得了聯繫。之後,便認識了“妹妹”張娜。

  張娜每找到女嬰後,就告訴王麗,有人生了女孩子不想要,讓王麗幫助聯繫買家。

  王麗説,她從小在雲南長大,有的家庭重男輕女非常嚴重,很多人家有五六個女孩子,有的女孩子一齣生就被扔掉。王麗對張娜的話深信不疑,她在法庭上一直強調,自己是在幫助那些孩子,讓她們找到一個家,“不然她們就會死掉的”。

  開著救護車接送人販

  2009年5月中旬,張娜給王麗打電話,她準備帶一女嬰過來。

  於是,王麗約朋友張平在指定日期去接張娜。張平弟弟張力開著一輛白色救護車,載著二人來到石家莊石閆路115路公交車站。把張娜和其“弟弟”及一個十幾天大的女嬰,接到張平家裏。

  張平聯繫了買家,當天下午就來了兩個男人看孩子。買家問王麗孩子從哪來的,王麗對他們謊稱是山裏的,人家不要了。孩子最終以19800元成交。之後,張娜和 “弟弟”回了雲南。

  警方撒網捕“魚”

  2009年5月27日,王麗接到張娜電話,説帶一個女嬰從雲南過來,讓第二天去石家莊接站。後來又打電話説,29日才能到石家莊。

  其實,張娜等三人共帶了兩個女嬰,只有個把月大。他們一上T190次列車(南寧至石家莊),便引起鐵路警方的注意,經詢問更是破綻百齣。警方突擊提審,張娜等人交代了販賣嬰兒以及石家莊有人接應的情況。

  2009年5月 28日下午,石家莊鐵路公安處刑偵處接南寧鐵路警方通報稱,5月29日上午,有雲南籍嫌疑人將在勝利北街南三條市場附近進行販賣嬰兒交易。接報後,偵查員便在南三條附近設伏。

  5月29日上午,張力開著一輛紅色麵包車,拉著王麗和張平準備接張娜。11時許,當車行至勝利北街中山路橋口時,王麗看見張娜在車的右側抱著孩子,就叫張力停車。打開車門,張娜抱著孩子剛上車,就被警察抓獲。三名雲南籍嫌犯由南寧鐵路警方帶回。

  經石鐵警方審訊,牽出了張平等6犯系列拐賣兒童案。

  被拐嬰兒今安在?

  很多人都關心,被拐的孩子,現在怎樣了?據了解,張娜2009年5月27日販賣的兩名嬰兒,已由南寧鐵路警方送到南寧福利院;張平、王麗等人販賣的4名嬰兒均已找到,各自在買家寄養。據公訴人介紹,他們均已寫下臨時收養人的保證書。

  買女嬰的人家,大多為家中無兒女,或只有一男孩,想要兒女雙全的。他們在詢問孩子的來源時,都被告知是 “正道上來的。”(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對話

  王麗有個綽號,叫“胖子”。胖胖的王麗看起來很單純,從外表看不出她曾經的不幸和她為別人製造的不幸。庭審結束,記者與王麗進行了面對面的對話。

  記者:你為什麼要做這樣(販賣嬰兒)的事?

  王麗(臉漲得通紅):我沒想犯罪,只是想解救他們。我們那裏重男輕女,我小時候沒有吃穿,連鞋都沒有。14歲時我被人拐賣了兩次,是我現在的老公救了我。

  記者:那你想過你拐的孩子,她們會想家想媽媽嗎?也許她們在家裏也很“寶貝”?

  王麗:沒想過,只想著不出來她們會死掉,我要讓她們幸福。

  記者:你知道那些孩子的來源嗎?

  王麗:不知道,只聽説生了孩子他們(父母)不要。

  記者:你有孩子嗎?你想他們嗎?

  王麗:(掩面痛哭)天塌下來了!我對不起兒子女兒。兩個孩子,一個17歲,一個16歲,我已經有大半年沒見著他們了,連做夢都想他們。(記者 隋文 尚燕華 通訊員 盧君 冉小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