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蝸居》給無數人帶來了啟示,關於房子,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職場,鏡頭其間竟是職場白領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的奮鬥。
詞典中對“蝸居”的解釋是:狹小的居所,“蝸居”已經不再是一種居住的狀態,“蝸居”已經是一種生存狀態的詮釋,職場中,如何能做到不“蝸居”?
求職心理不“蝸居”
《蝸居》中海藻在大學畢業後曾經很長時間沒找到工作,是海萍的及時指點給了她希望和動力:不要局限自己的專業。
在職場中,還有很多人存在攀比、依附等心理,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有一些人覺得找工作一定要靠親戚朋友的幫忙,試想在這些求職心理的影響下,求職者的求職之路自然會坎坷曲折。
出招:在職場中要調整好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心。黑格爾説過:“人應尊重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如果你總是缺乏自信,那麼請深信這句話:天生我材必有用。當你信心滿腹地投入到職場中,必定能爆發出內心的潛能。其次要認識自我。尼采曾説:“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有可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目標並最終到達成功的頂峰。
工作環境不“蝸居”
《蝸居》中的海藻沒有選擇回到家鄉而是選擇了在江州艱難地找工作,海萍的那一連串疑問:“老家有明珠塔嗎?老家有博物館嗎?老家有大商場嗎?”因為老家什麼都沒有,所以郭海藻在大學畢業後也毅然決定要留在大城市。
工作環境是每個人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作環境舒適,也能讓職場人士每天充滿鬥志地前進,如果工作環境不舒心,長此以往,人的心理很容易壓抑,這種情緒會直接作用人的生活。
工作環境大到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小至哪家企業、哪個部門,大的工作環境需要在邁入職場大門之前就做好選擇,因為工作環境的改變將決定著很多關係的改變,小的工作環境也需要在和諧的前提下共同營造。
出招: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一個工作環境,那麼不妨先選擇一個適合你的生活環境。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情景對照法:首先描述出自己喜歡生活城市的幾個場景,對照這樣的情景圈定幾個合適的地點;其次,粗略計算出自己的生活成本;最後對照自己的潛在發展能力和機會。這樣經過一番對照後,那個最適合你的環境可能也就會脫穎而出了。
職業選擇不“蝸居”
《蝸居》中海萍夫妻最後做出了職業調整,海萍從企業離職創辦了培訓學校,蘇淳也離職開網店。
現在高校在每年的畢業雙選會前也都對學生進行就業教育,希望大家先就業再擇業。職業的選擇並非固若金湯,很少有人能自始至終從事一份一成不變的工作,即便是在同一家單位同一個企業,工作的內容也有可能調來調去。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新興的職業正在涌現,而隨著自己年齡的變化或者個人積累的增加,職業傾向自然也會不斷變化。相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思路決定出路,這句話用在職場也比較合適。
出招:在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設計時,一要儘量選擇自己喜歡做的職業;二要做有益於個人發展的事,做好職業積累;三要適時調整職業發展目標。
與人交往不“蝸居”
《蝸居》中生活得非常仔細的海萍在部門領導要求強交“份子錢”後非常氣憤,但是又很無奈。
與人交往是門藝術,很多人如此這般勸慰那些初入職場的“毛頭小孩”。
出招:有人總結了職場中與人交往的四個原則,不妨借鑒一下。
一是互利原則。在和同事的交往中,只要常常把同事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可以與同事很好的相處。
二是幫助原則。在互相幫助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是最為穩固的。堅持在生活上、工作上幫助同事,是保持同事間良好關係的基礎。
三是競爭原則。在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難免出現競爭和合作的衝突,這也是正常的職業規則,而且很多機會的把握也需要通過競爭來實現。所以與同事之間關係再好也會出現競爭,但注意不要在競爭中反目成仇,不要在競爭中眾叛親離。
四是職責第一原則。在具體工作中,因為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同事相互之間的行為也會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各自都有各自的職責。不論怎樣,一定要嚴守職責,在此基礎上經常溝通,互相理解、支援和配合,這樣才能使你的工作氛圍比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