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特指的“宅”,源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的名詞“禦宅族”,專指過分沉迷于動畫、漫畫、遊戲(統稱 ACG,即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的人,他們當中很多人每月拿著豐厚的薪水,對昂貴的動漫遊戲周邊産品有強大的購買力,並有收藏癖好。純粹足不出戶,並不迷戀動漫的人只能稱為“尼特族”。
“廣州出現‘禦宅族’……專家擔心他們成為隱蔽青年。”今年3月14日《南方都市報》上的相關報道引起眾多網民討論,很多人擔心年輕的宅男宅女們沉溺網路,溝通能力退化。
和日本“禦宅族”的某些特點對比(如依賴網路、不想去上學或上班、極少出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收藏癖、獨身等),這些青年的行為方式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癮、自閉、消極、啃老、不適應社會等問題,公眾的擔心不無道理。
也有人對此提出抗議,“禦宅族”專指喜愛動漫或以之為業的一群人,不是隨便哪個呆在家裏不出門的人都叫“禦宅族”。儘管爭議不斷,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把“宅男宅女”和“不喜歡出門的人”畫上了等號。
網路的普及成就了“宅”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記者通過詢問身邊的一些年輕人了解到,宅男宅女們很少甚至從不出現在酒吧、KTV、運動場、商業街等公共場所,大部分時間在家自娛自樂,他們的主要活動範圍離不開住宅小區,他們也並不忌諱被人叫做宅男宅女。
在我們身邊,到底有多少“宅”著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真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隱蔽?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與新浪網新聞中心合作的一項調查(4610人參與)顯示,56.9%的人認為自己身邊存在宅男宅女。
你夠不夠“宅”?
自稱“六星級宅女”的小潘這樣描述自己的每一天:
起床,穿著睡衣面對電腦,不停按F5鍵刷新網頁,然後打遊戲、看電影、看漫畫,一首歌能反覆聽一天。家裏備有泡麵和各種乾糧,餓了就隨便吃點。手機永遠調成震動,電話一響或者有人敲門就神經緊張。QQ、MSN常年隱身或者乾脆不上線,有時候突然想找人聊天,説兩句話自己就先不耐煩地跑掉了。出行地點僅限于住所兩公里以內的範圍,到人多的地方就會覺得很累。“有時候,也想出門走走,但起床、化粧、梳洗打扮完了已經是下午了,就放棄了。”小潘對記者説,她是廣州的一名大四學生,因為要寫畢業論文所以一直待在家裏。
“六星級宅女”這一稱謂,來自小潘在網上參與過的一個宅男宅女測試。她得到了六顆星的高分,評語是:在現實中與人交流會讓你覺得麻煩,或感覺厭煩和壓抑。網路對你來説逐漸不可取代,它會成為你逃避現實的一個避風港。“‘六星級’還不是最高分,有人得到過七顆星。”小潘補充説。
29歲的蔣優是北京某公關公司職員,負責聯繫和接待客戶,每天都加班至深夜,可他卻戲稱自己為“週末宅男”。“每逢週末,我就在家睡到自然醒,起床後上網閒逛,然後做飯、吃飯、看電影、洗衣服,可以一整天不出門。平時上班要與許多人打交道,週末只想一個人安靜地在家休息。”
F4式的長髮,土氣的眼鏡,偏胖,穿襯衣,背雙肩包,聳肩(因經常坐在電腦前面所致),這是日本電影《電車男》裏塑造的經典宅男形象。如今在我們身邊,地鐵裏西裝革履的白領很有可能就是一名週末宅男。
喬楠是“宅男宅女交友會”QQ群的群主,管理著127名會員。他告訴記者,群裏會員的真實身份包括待業青年、學生、銀行職員、廣告從業人員、自由設計師、教師、商人、程式員、翻譯、媒體工作者等等,可謂五花八門,年齡大多在19~36歲之間,生活在城市,在家最常做的事就是上網、看電影、看書、打遊戲。大家待在家裏的時間最短為兩天,最長三個月,有的是長期宅著,有的是平時上班週末才宅。每個人宅的程度都不一樣,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喜歡待在家裏,“能不出門就不出門——這是我們的口號,如果非要喊一句的話。”
宅男宅女是怎樣煉成的?
談到為什麼不喜歡出門,小潘的語氣有點無奈。“其實有時候也想出門走走,但是又感覺沒什麼地方可以去。商業街總是人山人海,公車、地鐵上擠滿了人。電影和書可以在家看,音樂可以在家聽,就連運動也可以在家做做瑜伽。父母總是問我:‘每天在家能幹什麼?’我就反問他們:‘出門又能幹什麼?’他們也無話可説。”
在宅男宅女聚集的網路社區中,有人這樣描述自己變“宅”的過程:“從小就好靜,不喜歡人多。獨生子女一個,家人不放心我在外邊跑,所以經常被關在家裏。受家庭環境影響,對親戚和朋友的感情不是特別強烈,交際圈子小,同學之間的聯繫畢業之後就斷掉了。從中學開始,強迫自己積極與人溝通,完全沒成效,受打擊以後繼續宅。宅的原因就是不想和外人交流。興趣不一樣,聊天也聊不到一起去。然後發現在網上比較輕鬆,還可以找到有相同愛好的人,習慣性地逃避了現實生活,於是就宅了。”
常與各路宅人打交道的喬楠發現,大家不想出門的理由經常是天氣不好、麻煩、失戀、失業、出門要花錢、放不下電腦、喜歡安靜地做事、討厭人多的地方、小時候的習慣等等。而喬楠的理由更直接:“我就是純粹喜歡待在家裏的感覺,十分舒適。”
網際網路的發展對宅男宅女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次民調發現,58.5%的人認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過度依賴網路,而在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上,有26.4%的人認同“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趨勢,無人能阻擋。”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1億,僅比美國少500萬人,居世界第二位。網上娛樂、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網上交易和網上訂餐等名詞已經不再新鮮,人們無須邁出家門,就能兼顧生活、娛樂和工作。
不良習慣還是新生活方式?
本次調查中,48.5%的人認為“宅”會讓年輕人失去動力、活力,應該引起高度重視”,47.1%的人為宅男宅女們感到擔憂,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專家建議,宅男宅女應該接受心理輔導。
小潘的爸爸也為女兒的“宅女”生活發愁:“她每天回家就對著電腦上網,一天只吃一頓飯,爸媽説十句話她只回答一句,既不和同學玩也不出門。我們年輕的時候,週末約上幾個同學去爬山、游泳,多充實。現在的孩子就喜歡整天待在家裏,真怕他們憋出什麼病來。”
與此相對的是,有38.1%的調查參與者認為“這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別人無關。”32.4%的人認為“這是社會壓力對青年造成的影響,可以理解。”一個“宅男部落格”上有這樣一段描述:宅,是一種生活狀態。為他人浪費時間不值得,創造生活的樂趣在於你是引導潮流的領跑者!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做自己真正感受深刻的事情!
宅男宅女們自娛自樂,父母卻很少能容忍他們整天待在家裏。在老一輩人眼裏,每天按時出門上班的才叫工作,有空做做運動、逛逛街、和朋友打牌聊天才叫生活。而這些,在網際網路時代足不出戶就能辦到,不再是必須出門的理由。
在廣大宅人經常流連忘返的網路論壇上,“怎樣才能宅得讓父母不説自己”成了熱門話題。“最近一直在家宅,父母看不下去了,天天在我耳旁碎碎念(嘮叨),真受不了。難道父母這輩人真的沒有可能認同宅的生活嗎?”
調查中,有40.5%的人認為自己在40歲之前可能成為宅男宅女。參與本次調查的北京網友hobgoblin003説:“40 歲是個很好的分界點,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希望可以在40歲之前賺夠一輩子的錢,提前退休,到海南或者別的風景好的城市買個宅子,然後去找個女朋友,開始宅男的生活。” (實習生 吳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