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80後價值觀:更加平等民主 可能帶來社會變革

時間:2008-02-24 13: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我們可以預計,只要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快速發展,那麼,有80後這樣特質的年輕的中國人就會越來越多,並且不論我們喜歡不喜歡、承認不承認,不論我們怎樣悲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他們都將會成為左右中國未來的社會中堅。

  網上有消息説,2007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是《奮鬥》。與以往任何一部電視劇播出後的社會反響不同,圍繞著《奮鬥》的爭論焦點是:它究竟是“勵志片”還是“言情片”?!

  聚集著青春給予的力量,時刻準備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我是把這部“青春”片的出現以及它可觀的收視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解讀的。

  《奮鬥》的主人公生於上世紀80年代。80後們有火辣辣的愛情,有個人的夢想,是獨立自主,沒把這個世界放在眼裏的人物。他們抬起腳,猛烈踐踏平凡與平淡,他們對什麼都沒有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不能雷同上一代人,他們全方位奮鬥的參照物只是他們自己,他們的行為近乎一種徹底的全裸的自我。

  儘管社會不能圍繞著他們轉,還要給他們考驗、困擾甚至迎頭一擊。但他們仍然自信,仍然不知天高地厚衝撞磕碰。他們不全是為金錢活著,也不全是為名利奮鬥,更多的是為自由、為愛情、為與自己十分憎惡的平庸而奮爭。他們對虛偽的價值觀表示藐視,但藐視的方式不是背道而馳,而是不理不睬。陸濤與身為房地産巨商的生父的衝突和較勁,就主要體現在價值觀層面上。這個年輕人並不拒絕財富(豪宅、豪車和豐厚的酬金),但這並不妨礙他對生父的價值觀的排斥。陸濤曾表白道:“我要好好想想,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我要想,如何度過我的一生,我還要想,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段話,雖然説明他和他所代表的那些80後年輕人在價值觀上的不確定,還存在著某種徬徨和迷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的行動以及對生活和感情的選擇。

  那麼,這些“十分自我”的年輕人以及十分欣賞和喜歡這些人的年輕觀眾又是怎樣産生的呢?如果我們不囿于偏見,就會明白,從根本上説,他們是中國近30年來從貧困走向富足,從動蕩走向穩定的社會産物;是社會生活和價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的産物;是中國人在從政治理想主義到經濟理性主義過渡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價值的産物;是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仍然面臨著新的思想解放和繼續改革的産物。當然,我們也應該很務實地承認,這些城市青年大多是獨生子女,雖非出身豪門但也不乏嬌貴之氣。從氣質和心理素養上看,他們又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獨特烙印。在學校,他們享受著如花的青春,吸吮著知識的甘露。在家庭,他們衣食無憂,備受呵護。在社會,他們遠離動蕩,伴隨繁榮,充分享受著和平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切好處。

  80後已經形成一股使商家無法小覷的消費力量

  可以肯定地説,正是這樣的社會環境、這種中國社會從未有過的百年巨變走入高點,並即將走向和諧的轉捩點,塑造並召喚出這樣一代中國人,一代遠離了天災人禍戰爭苦難的中國人,一代在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高速發展中成長的嶄新的中國人,一代自我意識極強的人。那麼,這樣的年輕人對中國社會有什麼影響呢?

  從近前來看,由於消費觀念的更新和獨立消費能力的增加,他們已經形成了一股相對集中的、使商家無法小覷的消費力量。與此同時,他們也以自己的審美情趣引領著時尚,從而又更多地帶動、刺激和孕化出新的龐大的消費市場。服裝業、化粧品業、CD、DVD製造業、數位産品業、電腦業、電影業、體育産業、通訊業、娛樂業等所以能在短期如此蓬勃發展都與這一代年輕人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80後們的消費時尚一反傳統社會中社會大眾向上層社會看齊、效倣權威人士、崇拜有權有錢階層的做法,開創了生活的通俗化、平民化、娛樂化之先。他們有意不像前輩那樣衣著講究,尊貴高雅。牛仔褲、T恤、吊帶裝、發色漂染等等的流行,反映了他們對國外(尤其是歐美和日本韓國)普通人衣著習慣的認同。而對中國少數民族乃至非洲的帶有變形藝術特點的服飾挂件的欣賞,更襯托出他們的另類審美觀。如果不帶偏見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80後們上述的時尚消費和審美情趣,正在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與各個角落,從城市到農村,從青年人到中年人甚至波及老年人。

  但是,這些還屬於最淺表性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作用。更深刻的還是由於80後們的價值觀所引發的社會性訴求以及這種訴求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的趨勢。

  最近,有媒體在近萬名北京青年中就“你的人生奮鬥目標是什麼”做了一次調查。被調查者中有84.3%的人認為“自己正在奮鬥”。根椐百分比從大至小,他們的“奮鬥目標”依次是:1.為夢想奮鬥;2.車子、房子;3.更理想的生活;4.成為有錢人;5.一個好工作;6.人更平等,社會更和諧;7.幫助弱勢群體;8.國家更富強。

  從這個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在老一輩人看來屬於絕對幸福的年輕人對現狀並沒有滿足,他們仍然在擴展著自我意識和自我慾望,嚮往著玫瑰色的未來,尋找著更加快樂與幸福的人生。如果把他們這種包含著物質與精神、政治與社會的多種“奮鬥”目標置於國家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化和資訊化社會的大背景下,就會明白,這種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的人生追求,將反映為一種社會性的普遍訴求。

  80後的價值觀可能帶來的社會變革的趨勢

  我們可以看到80後所追求的社會變革究竟是什麼內容呢?換句話説,被他們加以排斥加以譏笑加以痛恨的社會疴病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他們首先希望的是掙脫各種清規戒律的束縛,享受更寬泛更徹底的自由,其標準就是年輕人能否受到足夠的信任,能否在社會上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同時,他們希望擺脫扭曲了人性的“虛假需求”,使人從中解放出來。經濟發展使中國人脫離了物質匱乏,但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和令人目迷五色的商品廣告又不斷喚起新的購買慾望,製造出人們並不需要的“虛假需求”,最終使人匍匐在金錢拜物教的神龕之下。《奮鬥》中的人物多次暗示人們:“奧拓”並不比“奧迪”卑賤,在精神與人格的天平上,它們是同等分量。

  他們希望社會環境更加人本化、個性化,更加平等和民主。這部“青春”片傳遞著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人生的目的並不是沿著社會的等級階梯和財富階梯往上爬。人生,僅僅是一系列目標的選擇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過程,人生的本質就是人的自我能力和價值的再發現。同時,他們希望人的性愛成為永無羈絆的自由權利。人的生命不僅需要麵包,而且需要艷麗的玫瑰。總之,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進步,使80後産生了對美好未來更大的憧憬,也使他們體會到當代市場文明的種種弊端,他們或遲或早,都會站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對這些弊端進行激烈的批判。

  40年前,當西歐和美國從工業化社會向後工業化社會轉型時出現過一次影響深遠的“青春浪潮”。反對侵越戰爭的美國青年在五角大樓前聚會,高喊著“要作愛不要作戰!”法國青年提出“要禁止一切禁止”。西歐各大學出現了“打倒消費社會”的標語。這些看似荒唐可笑的口號與行動充滿了對異化了的生活的嘲弄和抵制。一段時間,歐洲人經常可以看見象徵革命的紅旗和象徵無政府主義的黑旗,伴著吉他聲、伴著搖滾樂到處飄揚。一些進步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紛紛登場對其表示支援:其中有大思想家薩特、後來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勃蘭特、法國共産黨總書記馬歇。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更是那股青春潮的活躍分子。這股青春的浪潮後來又帶出了女權運動、和平運動、種族民權運動、同性戀爭取平等權利運動,而影響最大至今仍活躍於世界舞臺的則是生態保護運動。以環保主義和搖滾音樂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最終匯入歐美主流文化,40年前歐美青春浪潮所顯示的價值觀已經在今天得到了普遍的社會認同。

  中國也正經歷著巨大的社會轉型,《奮鬥》所代表的青春潮雖然剛剛開始涌動,但的確是存在著並表現著,同時正渴望著未來的社會認同! (秦曉鷹)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