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9月16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大學社會係教授薛承泰昨表示,2001年以後,當局還擴充大學數量,“很白目”,造成不優秀學生增加很多。從早上8時的大學校園來看兩岸學生表現,島內學子與大陸學生間的競爭力落差,“比大陸1000枚導彈瞄準臺灣還讓人覺得驚悚”。
落差太大 學者憂心
臺灣教改總體檢論壇昨天舉行10週年紀念活動,薛承泰應邀演講“少子化和教育發展”。據統計,臺灣1951年起每年出生人數約40萬人,1976年達到最高峰的42.5萬人,之後不斷下降,去年出生人口23萬人。少子化對島內教育造成大衝擊。
薛承泰説,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人,他們在求學過程中,經歷大班大校以及進不了大學的困難,1994年時,他們的小孩要讀高中或大學了,因此在410教改行動中喊出“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
廣設大學 埋下禍根
1994年時,島內高教凈在學率(學齡人口進大學的比例)約30%,算是偏低,需要多一點大學。但到2001年時,凈在學率已達到50%,大學已經夠多,不需再擴充。在世界各地,高教凈在學率達到70%已是頂峰,不太可能更高。
薛承泰指出,2001年起,當局還繼續擴充大學數量,套一句年輕人的用語,就是“很白目”。2011年臺灣高教凈在學率已達69.9%,已是最高峰,未來學生來源只會變少,大學數量若還這麼多,一定會出問題。
薛承泰説,臺灣這麼多人讀大學,跟以前比,優秀的學生沒有減少,但不優秀的學生卻增加很多。現在臺灣學子要更有競爭力,未來才能支撐社會發展,但比較兩岸大學生學習態度,卻有很大不同。
學習態度 彼勤我惰
薛承泰表示,早年臺北市交通環境沒有現在發達,學生每天搭公車,常不知何時可以擠上車、何時可以到校,但他們仍努力的趕著去上早上7、8時的課。
現在呢?薛承泰説,島內許多大學將3學分的課安排在早上9時到12時,但有約一半學生只趕得上2小時。看大陸狀況,在早上8時,就算不是北大、清大等名校,其他二線大學也能看到學生爭相進教室準備上課的積極態度,反觀臺灣則多半是空蕩蕩,這種落差“比1000枚導彈瞄準臺灣還驚悚”。(台灣網 王文英)
[ 責任編輯:王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