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9月19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北醫學大學今天成立臺灣首家“牙齒銀行”,將可為因牙齒矯正等原因而拔牙的患者,保存健康牙齒的活性,日後患者的牙齒若出現損壞,即可植回自體的牙齒。“牙齒銀行”也可為未來幹細胞臨床上的各項研究提供便利條件。
據報道,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主任李勝揚説,“臺北醫學大學牙齒銀行”與日本“廣島大學牙齒銀行”合作,利用世界先進專利研發的程式降溫儀,以超低溫方式將因矯正需求而拔除的小臼齒、智齒或多生齒儲存起來,讓原本的醫療廢棄物,因適當保存可以再利用。
李勝揚指出,目前人工植牙技術成熟,但自體牙齒周圍的牙周韌帶能夠提供人工植牙無法達到的自體感受,咬合承受力也是人工植牙的1.6倍左右,有了“牙齒銀行”,在缺牙治療上可多一個選項。
臺北醫學大學評估,目前臺灣65歲以上擁有20顆自己牙齒的人口不到60%,臺灣至少百萬人有儲存牙齒的必要。
除了提供自體移植外,“牙齒銀行”也是提供幹細胞研究發展的重要來源,李勝揚説,因目前已能成功自成人恒牙牙髓中分離萃取出幹細胞,儲存的牙齒除可提供自體移植外,更可應用在幹細胞臨床醫療發展。(朱毅)
[ 責任編輯:朱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