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波斯菊,在長沙綻放(張弛 攝)
台灣網11月19日長沙消息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臺灣來。”1987年,第一批國民黨老兵踏上返鄉探親之路時,曾倣賀知章詩句以自況。20年轉瞬即逝,臺灣前往大陸的民眾累計已達4583萬人次,目的也早已不只是探親。廣大臺胞如今可以在大陸投資興業、求學深造、就業就醫。兩岸間不但實現了通郵、通商,並且還以人員交流為基礎,在經貿、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科技、學術等各領域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交流熱潮。如今,湘臺兩地不僅經貿交流紅紅火火,農業合作也揭開了新的篇章。
湘臺經貿交流紅紅火火
地處大陸中部的“魚米之鄉”——湖南,因為良好的投資環境、獨特的湘楚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目前,來湘臺胞累計已超過170萬人次,湘臺經貿交流與合作也因而迅速發展。到2007年6月,湖南省累計引進臺資項目1700個,實際引進臺資18.61億美元,臺資在全省引進外資的規模和總量中穩居第二。湖南省對臺招商引資工作,因投資環境的改善,及島內企業的西移和沿海企業的內移而進入了快車道。
而來湘投資的大部分臺商,選擇了落戶在湖南的省會——長沙。截止2007年6月,長沙市臺資企業總數達到476家,投資總額13億美元。僅今年上半年,落戶長沙的臺資企業達12家,到位資金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0%。旺旺集團、普羅集團、五福食品、大洋機車等臺資企業經過多年的經營,其産品已家喻戶曉,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他們都是在湖南省臺商投資區邁出了投資大陸的第一步。
位於長沙近郊望城縣的湖南省臺商投資區,2001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以來,按照“專業立園,特色立園”的總體思路,本著“突出重點,多業並舉,協調發展”的原則,突出食品工業和臺資工業兩大特色,逐步形成了以食品醫藥、現代農業和新材料及機械加工製造為主,兼顧發展其他産業的格局。2006年,園區臺資企業工業總産值26.2億元,實現財稅收入1.04億元,佔據了望城經濟開發區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今年秋天,以精品農業、休閒農業開發為主打的臺資企業——新東陽農場的入駐,更為湘臺兩地農業交流與合作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新東陽架設湘臺農業交流合作新平臺
新東陽農場(湖南)有限公司是臺灣新東陽集團在湖南設立的子公司,旨在通過結合臺灣先進的農業發展開發理念,“建立21世紀新型農業經濟帶和農業觀光區;建立科技含量高、建築形式現代化,代表未來農業發展趨勢的精品農業園”。農場基地面積約2000畝,項目投資預計3000萬美元。農場劃分為三個功能區:休閒農業及精緻農業複合園區、精緻農業研發基地及示範區和以農産品銷售、農業技術推廣等綜合性的市場推廣為主的農業推廣中心。
提到選擇長沙望城的原因,總經理陳宗澤先生打開了話匣子,“長沙是個很有活力、很有朝氣的城市,近幾年的商業發展速度也很快;而且,這裡的緯度和臺灣相近,氣候比較適合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生長;最重要的是,這裡的縣委、縣政府領導非常認同我們提出的精緻農業這一理念,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上的積極態度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水準和生活品質,在與陳宗澤的對話中被反覆提到。“提升大眾生活品質本身就是新東陽集團的宗旨。我們希望通過兩岸農業技術和人才的交流,將臺灣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廣給當地農民,建立技術型、規模型農業。這樣一方面加強抗風險能力、保障農民收入,一方面也加強了當地農業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培養。”
今年十月,新東陽聯合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舉辦了首屆“兩岸農業論壇”,其主題就是“現代農業與農業産業化之發展”,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的數十名重量級農業專家與學者。新東陽農場提出的“永續經營,魅力農村”發展概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讚許。
“未來新東陽農場將扮演一個恰如其分的農業企業平臺,成為湖南乃至全國的農業科技及新品種展示基地、先進設施農業示範基地、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區,尤其要成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新平臺。” 陳宗澤望向姹紫嫣紅的波斯菊園,滿懷信心。
兩岸交流20年來,從無到有、由暗到明,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如今,臺商不僅僅為各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社會公益事業投入、在搭建兩岸交流與合作平臺上都起到了非常積極和重要的作用。隨風搖曳的波斯菊,跨越一道海峽來到長沙,在這片紅土地上綻放出一樣美麗的花朵。在兩岸交流規模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寬的今天,臺資企業在大陸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張弛)
姹紫嫣紅的臺灣波斯菊 (張弛 攝)
試種期間的臺灣果苗 (張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