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
不少人關心:“啥是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對我找工作有什麼影響?”
從內涵看,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是指能夠產生積極的就業帶動力,有利于提升就業質量和擴大就業容量的發展方式。
將“就業友好”放到“發展方式”中通盤考慮,為如何促進就業打開了新思路,對廣大勞動者來說也意味著更多新利好。

2025年11月22日,江蘇淮安,校園專場招聘會助就業。趙啟瑞 攝
就業優先導向更加鮮明,讓找工作更安心。
新技術新產業蓬勃發展,拓展了就業新增長點,也給原有就業格局帶來變化和挑戰。
例如有人擔心,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會產生替代效應,部分崗位有技術性失業風險。
再如,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傳統產業知識技能深度調整,可能加劇結構性就業矛盾。
還有,伴隨互聯網經濟發展,一些平臺算法形成的“數字泰勒主義”,可能造成勞動者缺保障、維權難。
應該說,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直面這些新問題,堅持把就業放在發展的優先位置,反對“無就業的增長”,對那些只顧經濟增長卻忽視就業甚至排斥就業的做法亮明了立場。
支持就業合力更加強大,讓找工作更省心。

2025年11月22日,在貴州黔西,學員正在參加免費美容技能培訓。周訓超 攝
穩就業是係統性、長期性重大民生工程。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意味著各方進一步凝聚共識、同向發力。
看產業協同,產業和就業緊密相連,多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才能創造更多崗位;另一方面,健全教育、就業和產業銜接適配的鏈條,才能促進人崗供需匹配。
再看區域協同,我國外出務工農民工規模連年保持在1.7億人,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有利于幫助西部地區勞動力穩定增收,滿足東部地區用人需求。同時,西部地區高素質人才缺口較大,推進“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服務項目,有利于引導東部地區人才和西部地區發展雙向奔赴。
還有政策協同。穩就業不僅涉及招聘環節,還涵蓋學習、培訓、職業發展等一係列過程。因此在前期要及早研判,預測崗位變化、調整專業設置、更新職業標準。人員上崗後,也要持續做好跟蹤問效,防范規模性失業等風險。此外,穩就業不能單靠某個部門、一項政策,推動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等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就能集成政策對就業的牽引力,提高發展的就業帶動力。
人的全面發展基礎更牢,讓找工作更順心。

2025年11月18日,重慶舉辦招聘活動拓寬就業渠道。孫凱芳 攝
在“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堅持人民至上被納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十五五”規劃建議還提到“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
這啟示我們,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要放到“大民生”的范疇中去考量。
翻看“十五五”規劃建議,把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係、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等其他任務擺在一起,就會發現這些都和就業密切相關。
就業是民生之本,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不僅利好就業,還將為推動其他民生領域更好發展夯實基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由此,也更能理解我們為何將穩就業置于“四穩”工作之首,為何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
再看身邊實際,工資性收入佔居民收入的“大頭”,工作好不好找、就業質量如何,關乎億萬家庭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是解決一係列民生問題的關鍵。
當前,部分重點群體、困難人員仍面臨就業壓力,一些用人單位仍存在就業歧視、違法裁員等亂象。著眼所急所盼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賦予勞動者更全面更給力的支持,凸顯了頂層設計對民生“關鍵小事”的關注,更具象化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含就業願望,也要靠就業來實現。
展望“十五五”,期待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創造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公平的就業環境,讓更多勞動者安其崗位、樂其職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