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對門”到“心連心”——首批金門鄉親探訪廈金大橋(廈門段)建設現場
長虹出廈金,鄉音雲海間。
一灣淺淺的海峽,曾是多少遊子心頭的“千山萬水”;而今,一道鋼鐵巨龍正破浪而生,讓穿越風雨的歸途近在咫尺。
11月15日,40余位金門鄉親踏上廈金大橋(廈門段)施工棧橋,成為首批近距離探訪這座跨海大橋的金門團組。
午後的廈金海域,海風裹挾著雀躍的期待。施工棧橋伸向波光閃爍的遠方,如一條長廊,將往昔的疾風巨浪、破海拔起的大橋工程與璀璨光明的未來緊緊串聯。有鄉親舉起手機,定格不遠處的小金門島;有鄉親感嘆:“橋終于來了,真想就這樣一路開車回家!”在碧海藍天與鋼鐵長龍的映襯下,一個跨越海峽、一以貫之的願景,正變得愈發具象而清晰。
鋼鐵巨龍,期盼之橋
大巴車沿施工棧橋行進,眼前的景象令金門鄉親嘆為觀止:碧海藍天下,紅黃藍三色鋼結構腳手架如從海面升起的巨人手臂,一根根粗壯的墩柱由西向東排開,勾勒出未來大橋的雄偉輪廓。
行進約2.5公里後,金門鄉親來到劉五店航道橋西主塔腳下。中交二航局廈金大橋(廈門段)項目聯合黨支部書記王超早已在此等候。臺灣金門同鄉會總會創會總會長李臺山快步上前,緊緊握住王超的手:“我們代表金門鄉親感謝你們!”
作為國家戰略工程,廈金大橋通車後將與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廈金航線構建對臺立體交通網,助力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廈金“同城生活圈”加速成型。
廈金大橋(廈門段)全長約19.6公里,其中主線長約17.34公里,起于廈門環島東路與會展北路交叉口,向東跨越廈門東部海域,終點接入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目前,劉五店航道橋東、西兩座主塔正日益拔節,大橋已步入大規模預制裝配化施工階段。
這是福建省首座全離岸式海中懸索橋,它的東、西主塔堪稱劉五店航道橋的“脊梁”。仰望已聳立至150多米高的西主塔,李臺山的夫人許金賓連聲讚嘆:“這簡直就是一條橫跨海面的鋼鐵巨龍!站在這里,才能真切感受到什麼是‘中國力量’。”
王超指著海面上的錨碇介紹:“僅這一個錨碇的基坑,我們從海底挖出的土方就可填滿542個標準遊泳池;基坑完成後,需對224個澆築點依次開展混凝土換填作業。”這一項施工作業,創下了海底無圍堰沉井基坑開挖深度、開挖面積、開挖方量、換填方量四項國內之最。
站在施工棧橋上遠眺,小金門島倣佛觸手可及,金門大橋清晰可見,大金門島遙遙在望。金門鄉親紛紛舉起手機,在鏡頭里尋覓家的方向。
“我家就在正對面”,金門縣前議長王水彰指著對岸激動地說,“大橋在金門的落點是金沙鎮,我就是金沙鎮人。以後從廈門開車回家,不過一頓飯的工夫。”
對于77歲的曹原彰而言,這座橋承載著更深的情感。常住廈門的他動情地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家莫要輕信那些詆毀大陸的謊言,一定要親自來走一走、看一看。”
水通心通,先行之橋
其實,早在為人員往來修築橋梁之前,一座大陸為金門供水而建的“橋梁”已在7年前鑄就,持續不斷為金門鄉親送去生命之源。
輕撫堅固的鋼鐵橋體,凝望腳下翻涌的碧波,金門縣前縣長李炷烽心潮澎湃。這位為金門供水工程奔波20余年的老人,此刻最大的願望便是兩岸往來能如家中擰開水龍頭般便捷。
“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缺水。”李炷烽回憶道,“當上縣長後,我的第一個夢想就是讓鄉親們喝上放心水。”他全程參與了福建沿海地區向金門供水項目長達23年的推進歷程,親眼見證了福建方面的不懈努力,也目睹了臺灣某些政客的“不作為”甚至阻撓。
受地理條件限制,金門淡水資源極為匱乏。早在1995年,金門縣政府就請求從福建引水。福建方面明確作出“願意幫助金馬地區解決缺水困難”的承諾。但因臺灣當局堅持對立思維,兩岸通水工程遲遲無法推進。2013年,兩岸終于達成共識。為讓金門同胞早日喝上“家鄉水”,從國臺辦、水利部到福建省各相關部門及群眾,均全力支持。
“2018年8月5日正式通水那一刻,3000多名圍觀的金門民眾歡呼雀躍。”李炷烽說,“這就是同胞之愛、手足之情!”
金門縣前副縣長、金門酒廠前董事長黃怡凱深有感觸地說:“因為缺水,金門只能種植耐旱的高粱,這也是金門高粱酒的由來。過去,打井取得的地下水既要供生活所用,又要用來釀酒,常常捉襟見肘。大陸供水後,這一矛盾徹底解決了。”
7年來,福建累計向金門供水超4300萬噸,佔金門自來水廠日常供水總量的81.9%,水質合格率始終保持100%。
如今,福建沿海與金門通水已成現實,通電、通氣、通橋等項目的前期技術準備也在穩步推進。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每一步都凝聚著艱辛,卻又勢不可擋。
同城生活,黃金之橋
參訪團中,多數鄉親搭乘廈金“小三通”航線而來。這條始于2001年的航線,至今已累計運送旅客超2300萬人次,成為連接兩岸不可或缺的“黃金通道”。
50後金門鄉親陳和平、陳復寶兄弟相約前來,憶及過往不勝唏噓:“小時候,我們從金門到廈門得繞道香港,輾轉數日才能到達。後來有了‘小三通’,半小時就能跨過這片海域。幾十年來,兩地的距離從未改變,但心越走越近。”
截至2024年底,金門鄉親在廈門購置房產約3萬套,眾多金門鄉親在廈門求學就業、投資置產。這些“跨海生活者”正成為廈金“同城生活圈”中最活躍的生力軍。
00後姑娘黃祖昱早已習慣了廈金“同城生活圈”的便利。她跟著父親黃世丞從金門專程前來參訪,不停地拍照分享給金門的朋友。對于大橋,她有著自己的期待。
黃祖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金門鄉親的日常交通費,要佔生活費的三分之一。“如果大橋通了,我們不僅省時間,還能省不少錢。”在她看來,大橋通車後最大的好處是不再受天氣制約,“再也不用擔心臺風天停航了!可以早上安心出門、晚上舒心回家。”
黃祖昱的父親黃世丞2011年就從金門來到泉州,從事文旅產業。這些年,他的最高紀錄是一天在廈門和金門之間往返6次。“廈金大橋對金門、對臺灣都是極好的發展機遇,為醫療合作、教育交流等帶來新可能。大橋通車後,物流成本將大幅降低,境內外遊客可通過大橋直達金門,這將徹底改變金門的發展格局,讓整個金門的經濟活起來。”
李臺山常住臺北,每次需乘飛機到金門,次日再坐船到廈門。他的兒子去年娶了漳州姑娘,如今在廈門工作生活。對于即將“升級”當爺爺的李臺山而言,大橋意味著未來的天倫之樂。“到時候,要是想抱抱孫子,開車說走就走。”他眉開眼笑地說。
參訪結束時,王超向金門鄉親介紹了大橋的建設時間表:廈金大橋(廈門段)于2023年10月29日正式開工,按照目前進度,主線預計2026年具備通車條件。
兩“門”相望,“橋”見未來
“門”,是這片海域地名的共同印記。廈門得名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有“國家大廈之門”之寓;金門之名源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取“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1661年,鄭成功的戰船正是在金門料羅灣集結,跨越臺灣海峽,收復中國固有領土臺灣。數百年來相望的兩“門”,即將因一座大橋而更加緊密相連。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
盡管臺灣當局仍在刻意阻撓,但參訪的金門鄉親堅信:跨越海峽的虹橋,終將通達家鄉。李炷烽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那些阻撓者只是歷史的一小股逆流,逆天而行,不可能長遠。”在他看來,大家的心已然相通:“通橋、通車、通心,應通盡通,最終通向的,必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