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建設人民城市,致廣大而盡精微

2025-11-27 15:36: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清晨,上海黃浦區普育東路101弄,已沒有往日里倒馬桶刷馬桶的聲響。

  今年9月,隨著最後一批六千余戶改造任務提前完成,上海告別“拎馬桶”時代。

  “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舊區改造和百姓安居工作。

  在上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百姓居住環境改善,多次強調要將這項造福百姓的實事工程辦好。到中央工作後,他對此一直牽挂,強調“老舊小區改造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工作”。

  2015年、2025年,黨中央兩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從“一個尊重、五個統籌”到“一個優化、六個建設”,從“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為不同階段做好城市工作指明方向,推動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朝著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邁進。

  △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讓群眾生活更舒適

  “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臟亂差的棚戶區。”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係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係人民安居樂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

  在北京草廠胡同,叮囑“讓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過上現代生活”;在重慶民主村社區,語重心長地說“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中,始終惦念群眾是否住得穩、過得安。

  △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

  “好啊!扎根,落戶,發展。”2023年在上海考察時,聽聞外來務工青年在出租房社區住得好、想在這里安個家,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你們也是上海的建設者、貢獻者,所以上海也要關心你們。”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我們的社會主義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總書記指出,“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求,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新時代以來,我們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體係,累計開工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萬套,有效解決1.7億人的住房問題。

  ——讓城市留住記憶

  曾有“海上第一名園”之稱的張園,是南京西路風貌保護區的核心區域,留存著濃鬱的近代上海弄堂風貌。但由于區域內絕大部分建築為舊里,房屋本身沒有衛生設備,要靠手拎馬桶,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呼聲很高。

  作為一種新的探索實踐,當地對張園採取了保護性徵收,就是“徵而不拆,人走房留”,並順利達到居民簽約生效比例。2022年年末,率先完成更新改造的張園西區對外開放。

  城市更新的目標,是指向未來的,但這與歷史文化的保護並不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考驗的是統籌眼光。

  “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要珍惜和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能搞過度修繕、過度開發,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統籌好旅遊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赴地方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歷史文脈賡續傳承提出明確要求。

  △福建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

  在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起一個故事:北宋年間,福州知州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多年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我在福建福州時,就提倡多種樹,少種草,不能讓老百姓挨曬。”“像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濫建文化地標、隨意更改老地名那樣的事,決不能再幹了。”

  如今,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80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近1300片歷史文化街區、6.8萬處歷史建築,構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載體,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像繡花一樣精細管理

  打印作業、繳納水電費……走進小區閒置空間改建的“數字小屋”,上海市民幾分鐘就辦妥好幾件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打通城市治理“最後一公里”,上海走出了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

  推進城市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

  2017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大問題,“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2018年11月,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上海浦東新區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在指揮大廳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電子屏幕。時間嘀嗒一秒,屏幕上的浦東全境動態信息地圖就閃動一下。1200多平方公里的浦東大地上,每天發生的點滴“故事”,都在這個“城市大腦”上顯現。

  總書記在參觀時指出:“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9.4億城鎮常住人口,是城市的主角。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對現場的黨政領導幹部說,“垃圾分類各地堅持得怎麼樣?”“飲用水安全必須常抓不懈”“不能消費和浪費畫等號”,精準施策,“致廣大而盡精微”。

  精細“繡花”,久久為功,我們的城市定會更美麗,生活也將更美好。

  △2025年4月,安徽合肥景色宜人、綠意盎然,彰顯城市綠色宜居底色。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城市治理的脈絡、人民至上的初心,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正成為億萬人民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美好家園。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