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16年高原郵運路,他的車輪見證了西藏快遞業發展

2025-11-26 22:25:00
來源:西藏日報
字號

    清晨六點半的拉薩,天際剛泛起魚肚白,拉薩郵區中心郵件處理場院里的綠色郵車已整裝待發。39歲的駕駛員劉帥繞著郵車,仔細檢查輪胎氣壓、核對路單信息。這位來自河北定州的漢子,在西藏郵政的運輸崗位上,已經默默堅守了16個春秋。16年間,他從拉薩周邊短途運輸練手起步,逐步挑戰獨闖阿里、昌都等“天路”的艱難任務;從雪地里綁著防滑鏈龜速前行,到如今在高速公路上暢快馳騁。他的車輪軌跡,記錄著西藏“雙11”快遞業的蓬勃發展、郵政事業的穩步前行、交通狀況的顯著改善以及民生水平的日益提升。

  16年西藏郵政路

  見證變遷與溫情

  “我是2009年來的拉薩,剛參加工作時只敢跑區內短途線路,每天跟著師傅熟悉路線、摸索高原車輛習性。”回憶起剛參加工作的那段時光,劉帥感慨萬千。初來乍到,面對西藏高海拔、低氣溫的惡劣環境,以及蜿蜒崎嶇的山路,對于這位異鄉來的駕駛員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考驗。直到第二年,老師傅終于拍著他的肩膀說:“沒問題,你可以單跑了。”那一刻的激動,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從車輛檢查到郵件交接,每一個環節我都反復確認。那種被信任的感覺,比啥都珍貴,一路上心都怦怦跳,就怕出一點差錯。”第一次獨自跑昌都線路時,便是這般小心翼翼又滿心激動。

  16年前的“雙11”,對西藏郵政人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據劉帥回憶,那時候每天郵件量也就0.25萬件,但運輸難度可比現在大太多了。當時從拉薩到昌都正趕上拉林高速修建,全程坑坑洼洼的“子彈路”,顛簸得人腰酸背痛。出班前一晚,他總要反復查看天氣預報,就怕米拉山、色季拉山這些山口下雪堵車。那時候,一旦遇到風吹雪天氣,不少車輛會陷進雪窩。

  最讓劉帥難忘的一次運輸,發生在色季拉山附近。“當時送貨途中遇到了暴雪,我和車子被困在山上沒法下山。沿途的藏族百姓看見後,自發地拿著鐵鍬、扛著幹草趕來幫忙,有的甚至用手扒拉車輪下的雪,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我終于成功脫困。”那一刻,劉帥真切感受到,“人民郵政為人民”不是一句口號,“我們西藏的郵政快遞已經實現在鄉鄉設所、村村通郵,無論多麼偏遠的地方,我們都會想盡辦法把快遞送到每個人手上。所以在這種關鍵時刻,藏族同胞們也把我當作親人,這份情誼讓我特別感動。”

  從“苦行”到“暢行”

  “雙11”包裹的民生體驗升級

  早年跑長途,補給難題讓劉帥印象深刻。隨著時間推移,西藏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運輸條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時候從拉薩到阿里往返要六天,沿途好多地方沒有補給點,壓縮餅幹、面包、飲用水是必備的,我還跟藏族同胞學會了煮肉、儲存食物,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劉帥告訴記者,讓他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前往那曲送郵件的路上,在到達那曲雙湖時,許多分岔路口都沒有路標。“我師傅告訴我說,‘看運氣選路’,運氣好就能順利通過,運氣不好就得拿出防滑鏈綁在車輪上,再用鐵鍬鏟雪開路。”當他們把打茶機、酥油和小孩衣服送到藏族阿佳手中時,對方眼中的期盼與感激,讓劉帥讀懂了這份工作的重量,“再苦再累,只要能把東西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就值了。”

  如今,西藏的交通條件早已今非昔比。“拉林高速通車後,路又寬又平,從拉薩到林芝的時間比以前縮短了一半。”劉帥感慨不已。不僅如此,縣鄉公路也越修越好,曾經的“天險”變成了通途。車輛裝備的升級更讓他安心,“現在的郵車有先進的GPS係統、貨物穩定裝置,還有雙駕駛員配備,安全保障比以前強太多了。”劉帥回憶起以前靠電線桿辨路的日子,笑著說:“遇到大雪封山,只能盯著電線桿的方向慢慢開,現在有了導航和路況預警,再也不用‘賭運氣’了。”

  交通和裝備的改善,讓“雙11”郵政運輸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拉薩城區實現了“當日達或次日達”,偏遠地區控制在3天內送達。“以前從拉薩到昌都的郵件要兩天半才能送達,現在最快13—14個小時就能到,第二天早上老百姓就能接到郵政快遞的電話。”劉帥介紹說,隨著電商發展,“雙11”的郵件量早已今非昔比,“現在高峰期每天進件量能達到15萬件,比16年前的“雙11”翻了幾十倍,但我們每天都能按時派送,確保每一個包裹都能及時送到群眾手中。”

  開著郵運車在西藏跑了16年,劉帥的車廂里裝滿了最直觀的時代變遷。早年跑運輸時,車上滿載著日用品、衣物和糧油,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卻是關乎老百姓吃飽穿暖的“民生剛需”。那時,沿途的田地里,常見藏族同胞趕著馬、牽著牛耕耘勞作的身影。而如今,“雙11”的包裹里多了拖拉機、播種機等現代化農具的零件。當劉帥跑遍城鄉時,昔日的牛馬耕地場景早已被轟鳴的農機取代,翻地、播種、收割一氣呵成。從“吃飽穿暖”的生活物資到“提質增效”的生產器械,從傳統耕作到機械化種植,劉帥的車輪碾過的不僅是越修越寬的公路,更是西藏從民生改善到產業升級的發展之路。

  雪山下的一抹“綠”

  是郵政的變遷和擔當

  16年來,劉帥見證了“雙11”在西藏的變遷,更深刻感受著郵政的責任與擔當。“以前很多地方只有郵政能送到,現在雖然物流行業發達了,但在配送偏遠地區“雙11”包裹時,我們依然是‘主力軍’。”劉帥說,郵政駕駛員沒有節假日,“雙11”期間更是全員在崗,全力以赴。

  作為黨員的劉帥,在2012年的“雙11”期間,連續28天沒有休息。這28天里,他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奔波在各條線路之間,將大量包裹及時送到群眾手中。“不管是暴風雪還是泥石流,只要有包裹要送,我們就會出發。”讓他感動的是,沿途群眾對郵政車輛的信任從未改變,“遇到我們陷車,老百姓會主動幫忙;看到遊客有困難,我們也會搭把手,這是一種雙向的溫暖。”

  現在,劉帥的車上依然備著防滑鏈、鐵鍬等裝備,但這些裝備更多時候成了“備用”。“現在路況好、保障全,很少用到這些了。”他笑著說,唯一不變的是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跑長途時,他依然會欣賞沿途的風景,“草原、雪山、藍天白雲,每次看都覺得特別治愈,這是西藏獨有的魅力。”16年來,他跑過的里程加起來能繞地球十幾圈,膝蓋和腰椎也落下了職業病,但他從未有過一絲後悔,“我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西藏,西藏也回饋了我太多感動。”

  今年“雙11”,劉帥又一次踏上了從拉薩到林芝和波密的線路。寬闊的高速路上,綠色郵車平穩行駛,車廂里裝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包裹。“現在‘雙11’高峰期能持續五六天,每天的郵件量都很大,但我們有信心按時送到。”他說,從當年的“人扛肩挑”到如今的“智能運輸”,從“剛需物資”到“品質商品”,從“泥濘山路”到“柏油大道”,‘雙11’的物流變遷,是西藏發展的一個縮影。劉帥16年的車輪軌跡,與西藏“雙11”的變遷、郵政的發展、交通的改善以及民生的進步緊密相連,成為這片高原發展歷程的鮮活見證。而他和無數郵政人,就是這場變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用車輪搭建起連接城鄉、傳遞溫暖的“綠色通道”。

  夕陽西下,劉帥的郵車駛進波密,早已等候在此的快遞員們迅速開始卸貨分揀。遠處的雪山下,群眾正翹首期盼著包裹送達。車輪滾滾,見證變遷,在這片高原上,綠色的郵政車還將繼續穿梭在雪山草原之間,承載著群眾的期盼,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