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國際社會警惕日本軍國主義“還魂”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 邢曉婧 李艾鑫 夏溫新 任伊然 李培松】編者的話:本係列上期文章回顧了日本一步步“自我松綁”,試探憲法邊界,解禁集體自衛權並架空“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原則的歷史。令人警惕的是,日本近年來繼續大幅調整安保政策,逐年增加防衛預算,放寬武器出口限制,謀求發展進攻性武器,圖謀放棄“無核三原則”。本係列最後一篇文章將繼續請專家為讀者解讀,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後,如何進一步擴軍備武,加速推動日本列島向“戰爭化列島”轉型。對于這一危險態勢,國際輿論對于日本軍國主義“還魂”的擔憂正在加劇,警戒的呼聲日益高漲。
“日本的‘戰爭準備’正全面鋪開”
“隨著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及相關法律調整,日本自衛隊在職能結構、決策地位、軍事規模、武器裝備等方面,已完全偏離原有的‘自衛’原則。”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係教授劉江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劉江永進一步分析說,在國內部署、輿論引導、產業轉型等多個層面,日本的“戰爭準備”正全面鋪開。從國內部署來看,首先,日本重點在琉球群島部署進攻性導彈基地,將靠近中國的島嶼打造成針對中國沿海經濟命脈的“前沿陣地”;其次,日本在本土擴建F-35戰機基地與彈藥庫,部分項目甚至繞過地方政府直接推進,引發衝繩等地區民眾抗議;最後,日本將部分防衛費用投入“安全韌性”建設,比如研發“萬能型血漿”,制定細化至“戰俘處理”的戰時法律,改造民用港口為“軍民兩用”,修建具備核戰爭防護能力的掩體,推動日本列島向“戰爭化列島”轉型。
劉江永認為,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正通過輿論引導和產業轉型鞏固擴軍基礎。在輿論層面,日本長期借釣魚島問題,在國內進行“洗腦式”宣傳,導致日本民眾對中國認知偏差持續擴大,進而為擴軍備戰、“琉球軍事部署”等爭取民意支持。在產業層面,戰後日本無獨立軍工體係,武器零件多由民企通過防衛省保密採購生產,如今日本推動這些企業向“軍工主導型”轉型,甚至已實現F-35戰機零部件向美國返銷,反映出其軍工產業規模快速擴張。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常思純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除了自身由守轉攻外,日本也在推進與美國的軍事一體化,謀求將行動范圍從本土及周邊拓展至“全球常態化部署”。從日美軍事一體化來看,日本自衛隊今年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推進構建日美聯合指揮體係;同時修改《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推動對美返銷武器裝備,並為美軍戰機艦艇提供維護與修理,強化雙方在防衛設備開發、生產、維護方面的合作。在行動范圍擴大方面,日本先後與澳大利亞、英國、菲律賓簽署《互惠準入協定》,強化“日美+”小多邊軍事協作。日本自衛隊頻繁參與有關國家雙、多邊聯合軍演,日本派出軍力規模持續增長。
“修憲風險正持續累積”
11月24日,日本熊本市舉行大規模市民集會,與會者公開表達對日本政府軍事擴張計劃的強烈反對,抗議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發表的涉臺錯誤言論。“高市所謂的‘存亡危機事態’發言本身,無異于一份宣戰聲明。”日本熊本縣和平委員會會長松本泰尚對《環球時報》記者直言。他告訴記者,高市的言論並非偶然,而是日本政壇長期右傾化的必然結果。他透露,自己生活在軍事設施周邊,明顯感受到相關軍事活動的規模、時長和頻率不斷升級,“戰爭陰影已經逐漸籠罩普通民眾的生活”。
高市早苗是日本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堅定的“修憲派”。據劉江永介紹,日本“修憲派”的核心訴求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修改天皇制相關條款,試圖將天皇從“國家象徵”轉變為“國家元首”以恢復其部分實權;第二,降低“修憲”門檻,將國會通過條件從需2/3多數改為過半數即可;第三,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在此問題上,自民黨內不同派別主張存在差異:有的主張廢除“不得擁有海陸空三軍”的限制,將“自衛隊”升格為“自衛軍”,賦予其合法軍隊身份,並在憲法中明確寫入“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為日本海外用兵提供法理依據;而有的主張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名義上強調“自衛”屬性,對是否會聯合美軍作戰並不明確界定。
劉江永表示,日本國內的修憲動向非常值得警惕。盡管目前修憲在國會席位、黨內共識、民眾支持等方面仍存在障礙,但在政治右傾化背景下,修憲風險正持續累積。日本右翼勢力的言行已呈現出“軍國主義思想復古”傾向,若未來“修憲派”達成目標,明確自衛隊“軍隊”屬性與集體自衛權合法性,日本將在軍國主義“還魂”道路上邁出更危險的一步。
在松本泰尚看來,當前日本的軍事動向與歷史修正主義思潮密切相關。他告訴記者,日本談論歷史經常從太平洋戰爭末期、1945年日本戰敗前後開始,相當于把二戰後80年視為日本的“受害史”(如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等)。“而從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到1945年日本戰敗,這大約50年的歷史在日本很少被提及……從甲午戰爭開始,到日俄戰爭,再到大日本帝國的侵略擴張——這才是完整的歷史脈絡。如果只把戰後80年視作日本‘受害史’,對日本給別國造成的傷害只字不提,國民怎能明白戰爭為何會發生?”松本慨嘆道。
“最終只會讓日本陷入危險境地”
松本泰尚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右翼勢力長期通過修改相關法律為發動戰爭“鋪路”,在民眾不知不覺中逐漸模糊“自衛隊”與“軍隊”的界限,“這最終只會讓日本陷入危險境地”。
韓國韓中城市友好協會會長權起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日本修改憲法,它將不再是‘和平憲法’,而是‘反和平憲法’。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日本開始走上‘軍事大國化’道路,這恐將引發軍備競賽,對韓國和中國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加重兩國軍費負擔,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東亞地區局勢動蕩。對此,中韓都應盡力阻止。”
馬來西亞-中國友好協會研究員、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前副所長張彼得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看來,日本近些年的安保政策轉向不僅僅是日本內政的調整,更將影響整個地區的安全架構。他說:“‘和平憲法’在地區內發揮著‘信心建設’作用——它讓曾遭受戰爭創傷的鄰國相信,日本的力量將被規范于經濟和外交領域。動搖‘和平憲法’將徹底改變這種信任。日本恐將以‘強權即公理’范式取代‘東盟方式’,這一後果對各方來說都無法承受。”
“把日本右翼勢力擴張視為對華制衡,短視且危險”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但縱觀歐亞大陸,歷史正以令人不安的熟悉姿態重演。”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政策顧問鮑韶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法西斯主義”思潮正在歐洲和亞洲逐步披上“愛國主義”“國家安全”“自衛行動”等外衣,這種意識形態洗白的過程正是這場復蘇浪潮的危險所在。其中,日本的政治軌跡對亞洲的影響尤為突出——戰時日本軍國主義對這片土地造成的傷口仍未愈合。
鮑韶山認為,日本重新闡釋歷史意味著重新定義當下的道德邊界,而一旦對侵略歷史的記憶被淡化,阻止戰爭再度發生的約束力也將減弱。他說:“西方世界有時把日本右翼勢力擴張視為對華制衡,這種認知短視且危險。它忽視了亞洲各國對此轉變的切身體驗——從朝鮮半島到東南亞,日本加速右轉並非是地緣政治平衡,而是對那段曾摧毀大半個亞洲的歷史枷鎖的移除。”
“倘若日本執意與‘臺獨’勢力推進所謂‘集體安全’,那反倒將制造出一場日本聲稱要避免的‘存亡危機’。”在美國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馬奧尼看來,如果日本追求的真的是它聲稱要維護的所謂“集體安全”,就更應該恪守國際準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馬奧尼對記者表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歷史事實已獲得國際法律文件確定以及國際社會廣泛共識,日本無權幹涉中國內政。日本必須正確認識歷史,更應當立足于亞洲構建真正的集體安全,而非充當美國戰略的“基地”。
印尼—中國夥伴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維羅妮卡表示:“日本政策的變動必將影響到地區乃至全球安全。我希望日本能夠繼續遵守‘和平憲法’,堅持‘專守防衛’原則。我也希望日本能深刻汲取歷史教訓,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做更多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結語:忘戰必危、好戰必亡。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曾給亞洲和世界帶來深重災難。“專守防衛”原則是日本戰後對國際和平秩序的鄭重承諾,不再重新走軍國主義老路是國際社會寄予日本信任的基礎。當下,日本右翼勢力正極力突破“和平憲法”束縛,在強軍擴武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們絕不能允許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絕不允許任何人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絕不允許世界和平穩定再遭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