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快了,成本降了 新疆“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推行兩年顯效
11月23日,晨曦微露,位于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塔城巴克圖口岸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一輛輛滿載貨物的集裝箱貨車,在海關關員的引導下有序駛過嶄新的智能卡口,不作停留,徑直駛向國門之外……
巴克圖口岸毗鄰哈薩克斯坦,是古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驛站。自今年7月啟用“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以來,如此高效的通關景象,已逐漸成為日常。
2023年11月,烏魯木齊海關開始推行“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通過流程重構,企業可以在貨物運抵口岸前就提前向海關申報,車輛到達口岸集中查驗場後,通過智能卡口自動核驗,司機只需看一眼智慧大屏,就能知道貨物是被命中查驗,還是直接放行。這不僅省去了煩瑣的通關流程,還解決了疆內腹地城市出口轉關貨物“二次入倉”的麻煩。
兩年來,該模式已在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喀什、塔城等8個公路口岸及5個屬地業務現場落地生根,一條條更高效、更便捷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形成。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烏魯木齊海關監管新疆公路口岸貨運量1440.7萬噸,同比增長20.9%。
走進全疆業務量最大的公路口岸,便能感受到新模式帶來的改變。在霍爾果斯旗盛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廠區內,20多輛農產品運輸車整齊排列。裝滿果蔬後,車輛駛向兩公里外的口岸集中查驗場,僅用1小時,就完成了海關審單、施封等流程,隨後順利出關。
數據更直觀地折射這場效率之變:過去,貨物運抵口岸後,要經歷現場申報、查驗、放行等層層環節;現在,貨物在運輸途中就可完成報關等海關手續,進口通關環節由9項縮減至4項,出口通關環節由12項縮減至4項。車輛通關時間也大幅縮短,屬地車輛從2天縮減至2小時,本地車輛更是從6小時縮減至1小時。
“我們依托智慧監管平臺等智能設備,把海關監管工作嵌入口岸跨境物流全鏈條,以自動化作業為基礎,實現無感式通關,優化人力配置,全力為公路口岸貨物通關提供‘一站式’服務。”霍爾果斯海關監管一科科長張揚說。
在南疆重鎮喀什,新模式與當地外貿特色相融合,煥發出新的活力。喀什綜合保稅區里,貨物集拼後直接駛向紅其拉甫、伊爾克什坦等口岸,形成了“多點申報、口岸直通”的集疏運格局,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了60%。
貨車司機阿布都熱合曼對此感觸頗深:“現在開車過關,心里更有底了,知道大概要多久,就能更好地規劃行程和休息時間。”新疆中亞聯盟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報關部經理姜艷飛更是感慨:“通關快了,成本降了,我們的產品能更快到達周邊國家市場,生意越來越好做!”
再來看看新模式的“試驗田”——阿拉山口口岸。兩年來,阿拉山口海關整合“智慧海關”建設成果,將全線視頻監控、智能化監管設備、自動化控制係統等深度融合,構建起“動態感知、實時監測、智慧預警”的智能化監管體係。新模式推行以來,阿拉山口海關監管公路口岸貨運量達217.2萬噸,同比增長29.8%。
“從最初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流程順暢、係統穩定,我們攻克了不少技術和管理難題。”阿拉山口海關查檢二科副科長黃靜說,“現在工作重心從前臺手工作業轉向後臺風險分析和現場精準監管。雖然‘看不見’的工作更多了,但看到通關越來越順暢,一切都值得。”
一家長期在阿拉山口口岸從事物流的企業負責人算了筆賬:“以前一車貨在口岸多停一天,就要產生1000元左右的壓車費,還有司機工時等隱性成本。新模式推行後,平均每車貨能節省綜合成本1500元以上,我們公司每月近300輛車通關,算下來一個月就能省下幾十萬元!”
公路口岸過貨量佔比顯著提升、通關時間持續壓縮、外貿活力不斷增強……經過兩年持續探索與完善,如今,“公路口岸+屬地直通模式”正成為新疆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張亮眼名片,為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保駕護航,讓一條條貿易通道更加寬廣、更有活力。(記者 趙明昊 姚昆 黃小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