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堶太空應急:速度與安全
11月25日中午12時11分,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二十二號飛船順利升空,經過3.5小時飛行後,順利抵達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應急發射。在神舟二十號飛船遇到異常情況,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搭乘神舟二十一號飛船返回後,中國空間站組合體上又有了一艘可以隨時搭載航天員回家的神舟飛船。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歷了發射、返回再發射的密集任務,這一係列安排是如何做出的?16天的應急發射又是怎樣實現的?
中國空間站從2021年開建以來,就在離地面400公里左右的軌道保持飛行。今年11月初,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搭乘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到達空間站,和已經在太空值班半年的神舟二十號乘組順利交接。按照原定計劃,神舟二十號乘組應該在11月5日搭乘神舟二十號飛船返回。但就在11月5日當天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因神舟二十號飛船舷窗疑似遭遇空間碎片撞擊,原定返回任務被推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11月4日,航天員進行舷窗檢查的時候,發現舷窗邊緣有一個局部異常現象,最初的照片是用相機拍的,航天員又用空間站上40倍的顯微鏡,對缺陷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拍照。我們請從事玻璃的專家確認有一個小的三角區域出現了裂紋。

疑似被空間碎片撞擊的是舷窗最外側的一層隔熱玻璃,返回時,飛船與大氣層劇烈摩擦,會產生上千度高溫,如果玻璃的防熱效果受到影響,航天員的安全可能無法保證。對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倣真分析和試驗、安全性評估迅速展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鄭偉:因為它是一塊防熱玻璃,焦點主要集中在它的防熱性能,還能不能夠支撐返回的燒蝕過程。在倣真的基礎上,我們利用返回的返回艙的舷窗,模擬破壞的狀態,做了風洞燒蝕試驗,從試驗的結果上看,裂紋還是會進一步擴展。
周建平:我們組織召開了評審會,大家一致認為,在玻璃受損的狀況下,保證航天員安全返回的風險較大,總指揮部作出了神舟二十號飛船不再用于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返回的決定。

專業判斷支撐快速決策,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載人航天工程決定,讓神舟二十號乘組乘坐神舟二十一號飛船返回。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像在地面上,汽車出故障後換一輛車開,但對在太空中高速飛行的航天器來說,卻遠沒有那麼簡單,這意味著一係列工作內容和流程都要重新走上一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刁偉鶴:神舟二十一號進行了優化,通過3圈進行返回,神舟二十號是5圈返回方案,軌道的計算,包括程序的協同安排,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楊利偉:對航天員來講,還是有很多不同,說具體一點,甚至航天員的座椅、坐墊都是賦形的,這都要進行調整。這時候是體現航天員職業素養和能力的時候,反映了航天員對整個工程,特別是對科研人員充滿信心,整個反應還是比較平靜的,沒有感覺到很緊張。
而在地面,針對不同時間返回帶來的落點變化,地面搜救分隊也一直開展著晝夜搜救能力的訓練,每一天還需要針對可能的返回時間制定新的著陸搜救計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羅勝:推遲返回著陸區域、瞄準點區域是不一樣的。我們對著陸區域進行了重新詳勘,組織空中、地面都進行詳勘,便于我們能夠快速抵達著陸現場。
在天地共同努力、協同配合下,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號飛船離開中國空間站,順利返回地球。
神二十乘組安全返回,但這一次應急任務並沒有結束,按照既定流程,中國航天員到空間站出差,載人飛船把他們送到後,就會停泊在空間站,準備任務結束後再送同一批航天員返回地球。神二十乘組返回後,還在太空中執行任務的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還需要另一艘可靠的飛船停靠空間站。

載人航天,生命至上,事實上,在神舟二十號乘組返回地面前,對保障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的應急發射已經開始了計劃。此前,為了應對太空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保證航天員的安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早在空間站建造階段就開始採取發一備一、滾動發射的模式,也就是說每次執行載人任務時,同時有另一艘飛船和另一枚火箭在發射場待命,一旦有突發情況,可以在最短8.5天內將應急飛船發射升空。
周建平:我們有兩個應急發射方案,一個是8.5天,一個是16天。8.5天是天上發生了必須盡快把航天員接回來的情況,現在空間站處于非常好的狀態,航天員住在空間站,安全性非常高,所以我們決定採用16天的應急方案。
盡管是16天的發射方案,還是比正常發射準備時間縮短了至少一半,怎麼才能保障發射成功?
賀鵬舉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負責火箭測試和發射的專家,原本,在神舟二十一號飛船發射成功後,發射場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但是在11月5日通報神舟二十號飛船的異常情況後,他們加快了發射場係統發射區的恢復工作。

發射場的準備是基礎,飛船和火箭的準備是關鍵。神舟二十一號發射後,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和負責運送它的長徵2F遙22火箭已經在發射場待命。
要完成這次應急發射任務,所有的流程都要重新梳理,除了硬件要準備到位,人員也需要重新集結,這對各個係統提出了比此前計劃任務更高的要求。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劉烽:所以我們當時就決定還是維持剛打完上一發火箭的團隊為基礎,補充相關的崗位操作人員或者是設計人員,但是這些人員我們要求也是要有參加過我們型號經驗的。
由于此次神舟載人飛船採取無人狀態發射,在這次的應急發射準備過程中,通過與航天員係統等緊密合作,迅速準備了航天員生活相關物資,放置在飛船各個位置,提升了這次緊急發射的綜合效益。

鄭偉:實際上在我們原來做應急方案設計的時候,是沒有裝載荷這一條的,為了節省時間快速打上去是沒有的。這次因為16天,載荷的準備有時間,然後我們通過加班加點把這些載荷給它裝上去,這次上行的物資和載荷比以往都要多。
盡管是一次不載人的任務,但是除了和航天員直接相關的工作以外,各項發射準備、飛行計劃流程不減、標準不降。

在各係統的努力下,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號飛船順利升空,經過3.5小時飛行後,採取和之前空間站階段歷次載人任務一致的自動交會對接,成功抵達中國空間站,此次應急發射圓滿成功。這不僅是一次航天任務的圓滿完成,更是人類在浩瀚宇宙中守護生命的永恆追求。載人航天,生命至上,敬畏太空,方能行穩致遠。

這次應急響應,是對“一主一備,雙發並行”模式的一次實戰檢驗,也是對工程整體應急反應能力的考驗。接下來,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還將在出艙任務中,從艙外對神舟二十號飛船的舷窗進行檢查,之後將有計劃地安排神舟二十號飛船載貨返回地球,對受損區域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和分析。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太空風險,保證航天員的安全。通過這次任務,我們看到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應急能力,更看到了中國載人航天“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看到了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太空探索不是坦途,光榮屬于每一位勇敢的探索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