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體聚焦 | 英媒:美國的制度性選擇讓貧困人口不斷增加
英國《衛報》11月23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就,而美國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在過去幾十年里,由于美國的制度性選擇,導致貧困人口規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

△英國《衛報》網站截圖
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美國卻有數百萬“3美元貧民”
文章引用世界銀行的數據指出,1990年時,中國還有9.43億人每日生活費不足3美元(以2021年美元計價);到2019年,這一數字已經為零。而美國卻並未取得如此成效。目前有超過400萬美國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25%——依靠每日不足3美元的收入勉強度日,這一數字是35年前的三倍多。

△《衛報》援引世界銀行的圖示(世界銀行通常以“每日3美元”作為極端貧困線)
美國並非“做不到”,而是“選擇不做”
文章稱,這些數據與美國自我宣稱的持續成功並不相符。美國的生產率在發達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但並沒有因此轉化成更均衡的社會分配。
《衛報》認為,一個社會的成功程度取決于這個社會如何使用自身創造的財富,以及如何分擔失敗帶來的成本。與中國不同,美國並未向在貧困線邊緣勉強度日的人群提供太多幫扶。盡管美國的人均經濟產出高于中國,但美國的赤貧人口數量卻超過中國,這其中原因並非經濟能力不足,而是政策選擇不同。
貧富差距持續拉大:貧困份額跌至“發展中國家水平”
文章指出,美國收入不平等的狀況早已廣為人知,但其收入分配持續失衡、甚至不斷惡化的程度仍令人震驚。
1980年,美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總收入規模大約相當于最富裕的10%人群收入的52.5%;
2000年,這一比例降至48% ;
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42.5%;
與此同時,貧困群體的收入所佔國民收入份額正降低至發展中國家的水平。2000年至2023年間,美國最富裕的前10%人群的收入增速,是最貧困10%人群收入增速的兩倍多。如今,美國最貧困的10%人口僅獲得全國收入的約1.8%,這與玻利維亞等發展中國家水平相當。
市場因素之外,更關鍵的是政府選擇
文章認為,美國貧困率居高不下,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政策導向的長期取舍。
以特朗普政府為例,其“大而美法案”(大規模稅收與支出法案)以及幾乎不加區分的全面關稅措施,預計將推高美國內大量日用品的價格、削弱企業投資與就業。與此同時,因大幅削減醫療補助與《平價醫療法案》補貼,數百萬人被迫面臨更高的醫療成本。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評估認為,這些政策的綜合效果將導致除最富裕的20%人群之外的所有美國家庭收入下降,其中最貧困的10%家庭收入將減少7%。
跨越數十年的兩黨共識:不斷偏向富人
文章指出,美國對貧困群體的冷漠並非是某一屆政府所為,而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在過去50年的共同趨勢——以“市場效率”為優先,而非解決美國日益加劇的收入差距問題。
數十年間,幾乎各屆美國政府都出現“富人收入增長超過窮人”。
文章說,耐人尋味的是,盡管特朗普聲稱自己代表的是那些被冷漠的經濟力量所壓迫的普通美國工人,但其政府的各項政策實際上正在加深美國資本主義的固有痼疾。
來源 | 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編譯 | 李修莉
簽審 | 賈延寧
監制 | 鄒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