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堶從青春合力 讀懂 “國之大者” 的時代擔當

2025-11-24 15:54: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天津市委宣傳部指導的“青春華章·踏浪新質潮”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天津開展。連日來,記者參觀走訪了天開園、聯想(天津)創新產業園、天津港、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南開大學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先進計算與關鍵軟件(信創)海河實驗室等諸多新質生產力孵化基地。

  “在南開大學新能源電池教師團隊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佔比高達67%,國家級人才佔比超70%。”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天津把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通過跨學科協同、產學研融合,讓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活場景,一大批青年人才為天津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調研走訪中,記者看到了很多前沿性的創新成果。譬如,在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里,一臺由“片上腦”操控的小車靈活避開障礙物,精準抓取目標物;在南開大學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手持紫外燈靠近鈣鈦礦薄膜,薄膜表面綻放出不同顏色的熒光……這些突破性的科研產品背後,是一個個以“80後”“90後”甚至“00後”為骨幹的科研戰隊。在導師的帶領下,天津高校構建起“學科+人才+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生成路徑。青年學子們以青春智慧破解難題,用協同作戰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關卡。

  

  科研人員展示由“片上腦”操控的小車避開障礙物,精準抓取目標物品 (央廣網發 文峰 攝)

  今天,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要讓團隊變成科研攻關的戰隊。什麼是科研?科研是志同道合者、心懷“國之大者”的團隊事業。在團隊中,每一個青年人才都是重要拼圖。而讓團隊形成強大科研戰力的正是“將小我融入大我”的價值觀,正是心懷家國的赤子情懷與擔當精神。這種價值觀和協作行動,既展現了當代青年的學術素養與創新能力,更彰顯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青春氣質和卓越追求。

  透過一個個年輕的科研團隊,我們更能理解“小我”與“大我”的辯證關係;將小我融入大我,是拓展生命寬度、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從縱向看,“小我”與“大我”的辯證關係,始終貫穿于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到“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擔當,無數個體用行動詮釋著:“小我”是“大我”的基石,“大我”是“小我”的歸宿,唯有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洪流,才能在成就家國偉大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

  從橫向看,無論是扎根基層的扶貧幹部,在田間地頭書寫鄉村振興的答卷;還是攻關前沿的科研工作者,在實驗室里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抑或是堅守崗位的普通勞動者,在平凡崗位上踐行敬業擔當——每個“小我”的堅守與付出,都是國家發展藍圖中不可或缺的像素。

  前不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係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這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從天津高校的協同創新實踐,到全國范圍內的青年奮進身影,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以科技創新為翼、以家國情懷為魂,在追求個人成長的同時心係民族復興偉業,讓青春活力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區域發展的實踐中充分迸發。這份跨越校園與社會、連接個體與國家的青年合力,正是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生動寫照,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薄力量。(央廣網記者 文峰)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