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數讀中國|體育經濟方興未艾 賽事流量轉化為發展增量

2025-11-20 21:41: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 一場“村超”賽事,現場觀眾近5萬人;一項“蘇超”聯賽,實現“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桿效應。體育經濟正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新引擎。

  今年上半年,僅河北、福建、廣西等7地監測的511場重點賽事活動,就帶動體育及相關消費超160億元,場均帶動超3000萬元。這些數字背後,是體育經濟從單純的競技活動向多元化經濟形態的深刻轉變。

  貴州“村超”現場人山人海(央廣網發 楊再明 攝)

  從端午節期間的龍舟競渡,到火出圈的“蘇超”“浙BA”,再到貴州榕江的“村超”,體育賽事的帶動作用正逐步顯現。從“參加一場賽”到“玩遍一座城”,商旅文體健等多元業態相融合的發展潛力被進一步激發。

  賽事經濟井噴 全民健身催生萬億市場

  體育經濟的“民生賬本”蘊含在“煙火氣”之中。今年入夏以來,各類村賽、城賽如火如荼,江西分宜縣電廠螺螄小鎮在端午節當天推出龍舟競技配合千人龍舟宴活動,吸引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

  由賽事催生的賽場周邊“夜經濟”同樣熱鬧非凡,特色餐飲、文創市集等消費場景多點開花,點燃城市夜晚的新活力。

  就拿“賽事供給”的精度與廣度來說,多地下了不少功夫。端午假期3天時間里,僅上海徐匯商圈就有16場體育賽事密集進駐,營業額超千萬元;河北則瞄準Z世代,將街舞、電競、攀岩等潮流項目搬進商圈廣場,保定街舞雙雄爭霸賽拉動消費2000萬元,年輕人佔比超六成。

  江蘇充分發揮賽事經濟牽引作用,已陸續推出四批共50項“跟著賽事去旅行”的賽事清單。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江蘇納入監測的重點賽事活動有51項,帶動客流217.1萬人次,拉動消費金額達15.7億元。

  今年夏天,兩類草根賽事引發廣泛關注——貴州的“村超”和浙江的“浙BA”。

  在貴州,“年僅”兩歲的“村超”,已吸引全球范圍內近30支球隊、超1100名球員前來交流。榕江縣38.5萬人口中,接近5萬人會踢足球。如今,榕江縣每個村都有足球隊,有的村還不止一支,全縣光標準足球場就有14塊。

  杭州市富陽區百村賽的揭幕戰現場(央廣網記者 尚天宇 攝)

  浙江的“浙BA”(浙江省城市籃球聯賽)雖是一個省級業余籃球聯賽,卻出現了10多萬人同時在線搶票的盛況。從7月6日揭幕開始,22天、19個比賽日、250場比賽、11個地市、90個區縣市,這場“夏日籃火”燃遍了全浙江。

  “浙BA”打破傳統賽事“看與被看”的界限。浙江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毛根洪感觸頗深:“‘浙BA’為什麼這麼火,就是因為它具有天然的群眾性、全民性、草根性,它融合著更多的鄉情、親情、友情。”

  這些草根賽事保持了鮮明的本地特色。“村超”組委會規定,在中國足協注冊的在職職業球員及有過相關職業足球經歷的不得參賽。“浙BA”的參賽選手也必須是非專業選手,且根據身份證號代表所屬市或縣參賽。

  文體旅深度融合 一場比賽帶火一座城

  體育賽事帶來的不僅是競技的熱情,更是文旅消費的新動能。

  “浙BA”賽前互贈禮物環節,富陽糕點、金華火腿、舟山海味、湖州白茶輪番登場。中場秀更精彩:義烏“雞毛換糖”貨郎與微縮“義新歐”班列同臺;東陽直接將橫店片場搬進賽場,身著古裝的演員們向觀眾派發文旅禮包。

  禮物和表演的背後,呈現的是不同城市的底蘊和實力。

  “購票即贈送應援T恤一件,‘浙BA’專屬限量款!”“你有球票,我免門票!”嘉興海寧放出福利,憑“浙BA”票根就能兌換鹽官古城門票。平湖、桐鄉也不甘示弱,分別拿出九龍山東沙灘遊樂營地、莫氏莊園、烏鎮、濮院景區等門票,吸引球迷、遊客憑球票票根兌換。

  據測算,“浙BA”第一階段預選賽設置文旅、體育、農產品等市集390場,售賣金額總計1.74億元,聯動發放文旅、體育、商超消費券9665.61萬元,帶動文商旅總消費4.23億元。

  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交出更亮眼的答卷:85場比賽現場觀眾總數243.3萬人次,場均2.86萬人次,線上直播觀看22.2億人次。據測算,“蘇超”實現“1元門票帶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桿效應。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全運會”)在廣州開幕。作為歷史上規模最大、賽期最長、承辦城市最多的一屆全運會,其讚助規模創歷史新高,總額近16.5億元。

  此外這一賽事點燃了文旅市場的熱情,將體育經濟推向新高度。同程旅行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有關“全運會”的酒店、機票、火車票、景點的綜合搜索量環比增長近四倍。

  同程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全運會各項賽事的舉辦,疊加冬季避寒遊需求的釋放,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今年冬季旅遊熱度預計將有較大幅度上升。另外,11月份正式啟動的“粵享暖冬樂遊廣東”消費季活動發放的相關消費券,有望進一步引爆廣東的冬季文旅消費。

  政策精準發力 培育產業發展沃土

  政策支持是體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構建多項目多層次賽事體係”。《意見》設定了明確目標:“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

  近五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速超10%。以廣東為例,“十四五”以來,廣東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7000億元,佔全國約五分之一;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已提升至68.29%,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今年前三季度,廣東體育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4.5%,較全省服務業平均增速高10.3個百分點,體育競賽組織、健身休閒活動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0.5%和5.4%,體育產業成為拉動居民服務消費的新增長極。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迎來高質量發展新機遇。但要讓體育經濟從“走紅”到“長紅”,還需要從供需兩端著手,在“場景”上動腦筋、在“體驗”上做文章。

  文旅體融合持續激活南沙消費市場(央廣網發 劉偉 攝)

  在廣州南沙,當地通過精心策劃多元化賽事矩陣,積極探索“體育+文化+旅遊+消費”的融合新路徑。CBA常規賽廣州龍獅隊6場主場賽事,累計吸引超3萬名觀眾到場觀賽。

  南沙區結合十五運會賽事節點,推出“購在中國·精品消費月·全運看南沙”係列促消費活動,為持票觀眾、參賽運動員及大學生群體提供專屬消費禮遇。監測數據顯示,全運會期間,區內各大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近三成,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幅增長。

  廈門市則將全民健身運動會辦進商圈、辦到景區,例如將定向越野錦標賽辦到園博苑、將沙灘橄欖球錦標賽選址環島路沙灘,將賽事“流量”變消費“增量”。

  江蘇在《關于加快發展賽事經濟提振體育休閒消費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放大城市足球聯賽效應,激發體育賽事消費潛力。這份包含17條具體舉措的意見,立足江蘇體育產業的堅實基礎——2023年全省體育產業實現總規模6415.5億元、位居全國第三位,佔全國比重超過1/6。

  體育經濟的爆發是全民健身戰略推進的必然結果,也是“文體旅商”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生動體現。從“村超”到“浙BA”,從“蘇超”到全運會,這些植根于民間的賽事,正匯聚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隨著“十五五”規劃明確提出“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體育將成為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競技場到生活場,體育經濟正在開啟惠民新篇章。

  (記者 王進文 呂倩媛 羅世偉 張順鵬 欒小琳 任振國 尚天宇 吳馨驊)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