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青春華章堶逐夢“深藍”興新質 渤海灣畔涌“科潮”

2025-11-20 21:40: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天津11月20日消息(記者周思楊 實習記者尤晨如)在冬日暖陽照耀下,渤海灣畔的集裝箱碼頭上,一臺臺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正在“智慧大腦”控制下自主穿梭,以毫米級精度完成裝卸;極目遠眺,林立的風機不斷轉動,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動力……這是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的日常,更是新質生產力賦能海洋經濟的生動寫照。

  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景象(央廣網發 尤晨如 攝)

  作為京津冀海上門戶,天津港以“智慧+綠色”重塑港口邏輯,“智慧碼頭”僅用1年9個月即完成建設實現運營的“中國速度”更是令人矚目。2025年上半年,碼頭更是以329箱/小時的在泊船時效率和416箱/小時的峰值船時效率,創下歷史最高生產效率紀錄。

  在奪目的七彩外表下,“綠色”是這里的鮮明底色:五臺風機與1.6萬平方米光伏板組成的能源係統,年發電量約5863萬千瓦時,實現“100%用電、100%綠電、100%自產自足”的零碳閉環。港口的強勁活力正是天津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2024年,天津海洋生產總值達5659.5億元,佔全市GDP比重31.4%;2025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2696.4億元,佔GDP比重仍保持31%的高位。作為天津海洋經濟核心樞紐的天津港,2025年上半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9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224.78萬標準箱,分別同比增長2.3%和3.1%。一串串上揚的數據,印證了新質生產力對港口經濟的強勁賦能,更彰顯“雙碳”目標與海洋強國戰略在津城的扎實落地。

  因作業設備顏色各異,這里也有“七彩碼頭”之稱(央廣網發 尤晨如 攝)

  從港口的“智慧物流”向深海的“智能探索”延伸,天津的海洋經濟正以新質生產力為紐帶,構建起從近海到深遠海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在這片創新土壤上,一支深耕水下機器人領域的“科技尖兵”,正以自主研發的“硬核”技術,破解深海探索的“卡脖子”難題。

  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深之藍的展廳中陳列著各種“黑科技”,這家成立于2013年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悄然構建起覆蓋海洋安全、海洋工程、應急救援、水利水電、海洋科考、海洋文旅六大領域的水下智能裝備產品矩陣,用400余項自主專利、120余項發明專利,在“海洋強國”的巨著中書寫天津篇章。如今,這些技術已轉化為服務國家戰略的實際能力:其研發的水下裝備參與了北極海洋科考、南水北調工程等重大項目;消費端產品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超15萬臺,打破歐美國家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其主編的國家標準更填補了國內水下助推機器人領域空白,讓“中國智造”在細分領域掌握話語權。

  適用于多種場景下的各類海洋設備(央廣網發 尤晨如 攝)

  海洋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應用場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進一步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作為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部署,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方向。2025年4月,深之藍獲評天津首批“獵豹企業”,這一企業的成長,正是天津海洋裝備產業強勢崛起的微觀縮影——作為裝備制造產業的“藍色增長極”,天津海洋裝備領域已形成“研發設計—零部件—總裝建造—配套服務”的完整產業鏈閉環。2024年,天津海洋裝備產業產值達145億余元,較上年同比大幅增長54.6%,遠超全市裝備制造業平均水平;2025年1月至7月,海工裝備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8.4%,產值增加值增速高達48%。

  海風漸勁,潮涌東方。中共天津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指出,要“提升港產城融合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從渤海灣畔的智能碼頭到馳騁深藍的水下裝備,從綠色能源的全面應用到核心技術的自主突破,新質生產力正在天津勾勒出“向海圖強”的壯闊圖景。未來,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更多“中國智造”將深入海洋經濟的各個領域,為海洋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讓“逐夢深藍”的願景在新質生產力賦能下,逐步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