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觀察堶新疆鄉村醫生的“進階”路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蘇璐萍
11月17日,新疆第二醫學院。張麗薇走出新疆第二屆鄉村醫生技能競賽的賽場,表情有些忐忑。她找到領隊王茜,急切地問:“科長,有道題我拿不準……”
為了這場競賽,她已備戰半年。一摞厚厚的復習資料涵蓋3大類60個項目,書頁卷了邊,寫滿筆記。半年來,她頻繁往返于哈密市中心醫院、伊州區人民醫院和回城鄉衛生院參加培訓。每隔一兩周便參與模擬考核。背理論、練操作,強化“肌肉記憶”,最終拿下個人賽第一名。
張麗薇的成長,是新疆近7萬名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縮影。

在新疆第二屆鄉村醫生技能競賽中,參賽選手進行心肺復蘇比賽。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蘇璐萍攝
近年來,新疆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激發基層醫療隊伍活力。
今年,取得鄉村醫生證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的村醫,每月財政補助分別漲到1000元、1500元。此外,還有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補助、一般診療費收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收入等,鄉村醫生待遇逐步提高。部分地(州、市)通過將村醫納入職工養老保險、落實“五險一金”等措施,有效增強了崗位吸引力。
一係列支持政策轉化為鄉村醫生提升專業能力的動力。
張麗薇發現,村民的需求已從“治病”轉向了“防病”,經常咨詢檢查結果和用藥注意事項。從2024年起,她主動參加B超培訓,從腹部到甲狀腺,逐步拓寬技能范圍,“我希望自己多學一點,本事強一點,就能更好地守護鄉親們的健康。”
11月18日,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內,新疆第二屆鄉村醫生技能競賽團體賽正在緊張進行。
“轄區內常住居民王某,68歲,在家測血壓偏高,頭暈,如何處置?”
和田代表隊的美合日妮薩·阿卜杜拉、海仁古麗·艾麥爾、阿孜古麗·買提尼亞孜迅速行動。一人扶住老人問診,一人準備檢查儀器,一人錄入健康信息。三人配合默契,動作行雲流水,處置過程忙而不亂。
“十四五”期間,和田地區推進8個縣域醫共體建設,帶動90家鄉鎮衛生院達標。建立統一的醫學檢驗、心電診斷等共享中心,實現村級遠程會診全覆蓋。通過上級醫生下沉基層“師帶徒”等措施,村醫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現在我們能處理的病症更多了,前來就診的村民增加了,大家也更依賴我們了。”美合日妮薩·阿卜杜拉是洛浦縣多魯鎮哈勒瓦甫村衛生室村醫,她說,比賽讓她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急救能力還要多學多練。”
競賽只是能力提升的一環。自2021年起,自治區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優質醫療資源持續下沉基層。每年組織近3000名村醫,進行30天脫產集中輪訓,重點提升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能力。
成效體現在數據上:我區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從2010年1.90人增至2024年4.04人。
人才隊伍結構持續優化。隨著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等扎實推進,村醫學歷提升計劃的啟動,全區基層衛生隊伍的學歷結構明顯改善,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佔比持續提升,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已成為隊伍主體,鄉村醫生隊伍的學歷含金量穩步提升。
挑戰仍在。
“當前,我區醫療衛生服務體係最突出的短板仍然在基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湯梅坦言,“鄉村醫務人員服務能力與診療水平,尚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新疆也已明確路徑:將以該工程為抓手,係統推進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等係列項目,完善常態化培訓機制,全面提升鄉村醫生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
目標始終如一:為農牧民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一個個健康“守門人”,正一步一個腳印,堅實地走在這條“進階”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