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感通關到一小時生活圈 全運會見證灣區“大聯通”
從珠海騎車到澳門,從深圳起跑到香港,本屆全運會期間,大灣區以賽事為橋,推動三地規則銜接、通關便利、設施聯通等水平不斷提高。
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廣東短跑名將蘇炳添、香港擊劍運動員張家朗、澳門武術運動員李睏,共同點燃本屆全運會主火炬。一場以體育為橋,聯通大灣區人民的盛會開啟。
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跨越粵港澳三地、馬拉松比賽橫跨深圳、香港,運動員們多次穿越口岸,卻無需1秒停頓。除了運動員比賽中的“無感通關”,全運會期間,多個口岸都打造了“綠色通道”。香港推出16條“專屬出入境通道”,方便所有已登記的賽事注冊人員。
對于持票觀眾,24小時智能辦證、“全國通辦”等服務,也能實現“一證在手,說走就走”。橫琴口岸對于符合條件的普通觀眾,可以實現直接“刷臉”通關。
第十五屆全運會香港隊馬拉松運動員 林穎璋:我是第一次跨過兩個城市比賽。我的朋友都特地來深圳為我們香港隊打氣,希望未來的日子,我們香港和深圳可以一起再合作去舉辦更多的國際賽事。
在佛山的全運會舞龍舞獅決賽上,粵港澳聯隊默契配合,拿下賽事首枚金牌。
第十五屆全運會粵港澳聯隊代表隊教練 梁廣焯:粵港澳聯合組隊參賽,也是一種榮幸與驕傲。我們通過三地運動員的資格互認、訓練資源的共享,運動隊的提升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本屆全運會精彩賽事的“小聯通”正是灣區“大聯通”的一個縮影。
在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如今這里的出口貨物都可以按照香港國際機場空運安檢標準,“一次檢驗、全程通行”,讓大灣區貨物大部分當天就可直通香港國際機場運往全球,而以前這樣的出境至少要兩三天。
東莞港空運供應鏈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 羅楚雲:所有環節得到了無縫對接,從貨物出廠到上飛機的整體時效縮短了30%,物流費用下降了30%。
當前,粵港澳三地累計發布262項“灣區標準”,覆蓋交通、中醫藥等36個領域。超8000名港澳專業人才在廣東執業;“跨境理財通”業務規模突破1200億元,“港澳藥械通”惠及患者超萬人。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已有16款在澳門審批和注冊、在合作區生產的中醫藥產品、食品和保健品打上了“澳門監造”“澳門監制”標志。在廣州南沙,3100余家港澳企業在此扎根,形成181項制度創新成果。
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串珠成鏈,廣深港高鐵“公交化”運營,大灣區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規則機制的“軟聯通”,讓“半小時交通圈”和“一小時生活圈”從藍圖走入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