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了四十年,痰盂終“退休”|一平方米的改變有多難(澎湃)
這是上海的歷史性時刻:全市“拎馬桶”改造總體完成。
這也是一次幾十年接續努力的民生工程:解放之初,上海中心城區大多數居民需“拎馬桶”;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有83萬戶居民搬進了新家告別“拎馬桶”;90年代,又有約68萬戶居民受益;2000年以來持續加大舊改力度,從2001年到2022年底,舊改受益居民約有96萬戶;2022年完成成片舊改任務、解決集中成片的“拎馬桶”問題後,向最後14082戶零星“拎馬桶”點位發起了攻堅。
在解決每一個手拎“馬桶”背後,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煙火日常,也成為人民城市的生動注腳。
第一篇故事,來看看蝸居在13平方米空間三口之家如何改變。
71歲的黃永安,在上海虹口區祥德路180弄17號住了36年。女兒上大學前,一家三口蝸居在13平方米的空間里,做飯在樓道公用廚房,洗澡靠浴盆罩上塑料罩,最難的是如廁——“落雨落雪都要出去倒痰盂,或者去公廁排隊”。

祥德路180弄。本文圖除標注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

祥德路180弄的公廁,過去許多居民在這里倒馬桶。
“今年6月份,終于開始享受用馬桶了。”黃永安的語氣里滿是欣慰,拎了三四十年的痰盂自此“退休”。年輕一代或許很難想象“每天拎馬桶去倒糞站”的情形,但這是一些上海市民過去半個世紀的生活日常。
多年來,上海一直通過各種方式消滅“拎馬桶”,而這項工作並非“加個馬桶”這麼簡單。走進弄堂里,居民顧慮、鄰里矛盾、空間限制、管道鋪設等問題接踵而至。房管、街道、居委、參建單位等組成工作小組,要逐戶排摸、反復溝通,為每戶量身定制方案。
經過市區共同努力,2025年9月底,上海全市“拎馬桶”改造任務總體完成。在虹口區,這兩年通過舊改徵收、戶內加裝衛生設施、室外增設衛生設施等方式,累計完成了4632戶無衛生設施舊住房的改造。
從拎著馬桶穿梭在里弄,到在家中安心如廁,這一平方米的改變,不僅改寫了上海市民的生活習慣,更見證了一座城市對民生細節的用心打磨。

黃永安家里加裝的衛生設施。
消除“一平方米”的糾結
祥德路180弄16-18號是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係統公房,涉及59戶居民,其中37戶無衛生設施,常年“拎馬桶”。2025年3月,歐陽路街道成立工作小組,分管區長、房管局幹部、街道書記、居委主任等,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加裝馬桶事宜。
“我一開始有點反感,13平方米的房子,以前吃喝拉撒都在這,還要騰出1平米做廁所。”黃永安坦言,當時心里不太願意,有類似想法的還有不少居民。
歐陽路街道歐四居委會副主任胡霖理解居民的顧慮:這些老舊住房近九成在出租,屋內面積狹小,加裝馬桶後更加局促;還有居民年紀大了,不想折騰。然而,倒馬桶、公廁排隊的苦,居民們都深有體會,加裝需求其實很強烈。工作小組還在一戶正在裝修的房子里打造了“樣板間”,讓居民直觀看到改造後的效果。經多次溝通,居民逐漸同意改造。
黃永安家,工作小組也上門四五次,最終他同意在屋角——原本挂空調、放電視機的地方——騰出位置設置衛生間。除了馬桶,他還自購了一個小臺盆,施工隊一並安裝,並調整了空調孔位。
加裝衛生設施全部由政府財政支出,居民無需承擔任何費用。“政府給這個福利,我感覺是相當好。”黃永安說,“現在生活方便多了,房間是小了點,我們夫妻倆住也無所謂。”
對于特殊需求,工作小組也靈活應對。胡霖提到,有一戶老人行動不便,需家屬陪同如廁。而統一制作的衛生間底盤為一次成型防水設計,尺寸固定,僅容一人。多方商議後決定特事特辦,為該戶定制更大底盤,方便家屬進入協助。
為確保改造順利推進,工作小組逐戶上門摸排無衛生設施情況,記錄房間大小、管道排布、居民戶數等信息,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做到“一戶一清單、一戶一方案”。改造過程中逐一解決停車與施工場地、排污管道鋪設等難題,最終除一戶空關外,全部完成衛生設施安裝。
化解鄰里間的矛盾
記者走訪中,有工作人員直言:“我們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鄰避矛盾’,包括樓上樓下、樓與樓之間的糾紛,這比施工問題更難解決。”
居民各有訴求,有些矛盾可協商,有些則需另辟蹊徑。
四川北路街道寶安支路45-51號房屋,建造于1982年左右,共三層,一樓和二樓有合用衛生設施,三樓12戶在設計之初就沒有任何衛生配套。街道排摸中,三樓居民表達了強烈的改造意願。

為規避鄰里矛盾,寶安支路45-51號三樓的污水管(圖中較粗的管道)橫向鋪設。
景川紅和周密老夫妻,結婚起就住在這兒,拎了40多年馬桶,一天要倒兩三趟。以前樓道里沒有燈,晚上一片漆黑,周密總是頭頂著礦燈去倒馬桶,走樓梯還摔過兩跤。70多歲的他們,聽說能加裝馬桶,立即同意。然而,這戶本該是樓里第一個加裝馬桶的,卻因樓下反對成為最後一戶,耗時兩三個月才解決。

周密家里在臥室一角加裝了衛生設施。
“我不希望頭頂上有馬桶。”樓下住戶的反對很明確。擔心噪音、漏水、心理上的不適,成了橫亙在鄰里之間的鴻溝。街道工作人員嚴旭鵬和同事反復協調,馬桶位置調整至偏僻角落,並承諾“如果漏水,街道兜底解決”,矛盾才逐漸化解。
三樓沒有污水管且難以排布,也讓改造一度受阻。最優方案是加裝抽水馬桶,但排污管道需借道隔壁小區並設置窨井,經過多次座談,對方不肯同意。工作小組轉而提出電動馬桶方案,其內置粉碎機,把污物攪碎後排出,雖然有噪音,但排污管道口徑小,可以解決管道鋪設問題。三樓居民最終接受了這個方案。
“以前,居民要下三層樓再走到隔壁弄堂的倒糞站,或者去公共廁所;現在,大家年紀都大了,腿腳不便,室內加裝馬桶後,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嚴旭鵬說,“我們之前給這棟樓做過‘美麗家園’外觀改造,這次又從內部進行功能補全,居民感覺變化很大。”
問到新馬桶的使用感受,景川紅笑答:“老滿意。”

過去樓道里一度沒有燈,周密要頭頂礦燈去倒馬桶。受訪者供圖
“改善老百姓生活條件的,我們都盡量去做”
2024年起,虹口區全面開展無衛生設施舊住房提升改造工作,通過舊改徵收、戶內加裝衛生設施、室外增設衛生設施等方式,累計完成改造4632戶,其中非舊改地塊1373戶,改造任務已全面完成。
虹口區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長姚浩介紹,整個工作秉持“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的思路。一部分通過舊改徵收解決;另一部分,80%以上在室內加裝衛生設施,確實不具備條件的則在室外增設。例如中山北路66、96弄因空間狹小、道路標高高于室內地坪,便改造緊鄰的倒糞站,利用屋邊空地增加衛生設施。
具體到點位,每家每戶都有不同難題,工作小組因戶施策。
姚浩分析,客觀條件上,有些房型面積小,沒有多余的加裝空間,或者受制于位置、地勢等挑戰,因此馬桶類型、污水管鋪設方式需根據小區、房間的情況來制定。
主觀上,化解鄰里矛盾是一大難點。樓上裝馬桶,樓下可能因噪音、感官不適而反對;或者排污管道經過樓下窗邊,“一推窗看到管道,有居民心理上膈應”。工作組為此做了大量溝通,調整馬桶位置,既滿足使用人的生活習慣,也減少鄰里影響;設計單位在管道排布上盡量規避投訴點,比如將管道設于山牆,而非南北立面。
打消居民顧慮也是工作重點。“部分居民擔憂,安裝衛生設施以後會不會影響後續的動遷。”姚浩表示,“通過對手‘拎馬桶’點位的全面排摸,工作組也對每戶的房屋狀況、使用及安全情況進行了綜合評估,根據評分來安排更新時序。加裝衛生設施不影響後續更新,只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先逐步改善一些,待後續政策出臺後,再進一步提升。”
“消滅‘拎馬桶’是民生實事工程,在工程范圍內,能夠盡量照顧和改善老百姓生活條件的,我們都盡量去做。”姚浩說,加裝衛生設施的過程中,如果老百姓反映屋面滲漏、希望加水龍頭等,有條件的情況下會一並處理。
建設完成後,使用的便利同樣重要,工作小組在“建”與“管”上同步推進:在公共區域安裝的衛生設施配備了小電表、小水表,方便居民分攤水電費;在室內公共區域增設的,組織居民座談形成公約,住戶輪流或共同打掃公共區域;在室外增設的,則委托物業公司定期保潔,確保居民使用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