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全運會)一顆小網球,飛躍大灣區
中新網珠海11月18日電 題:一顆小網球,飛躍大灣區
中新網記者 國璇
日前結束的十五運會青年組男子團體比賽中,香港隊斬獲銅牌,自2001年九運會後時隔24年再次站上全運會網球項目領獎臺。香港男子網球隊教練劉進鑒說,在家門口取得的這枚獎牌意義非凡。
劉進鑒曾是江蘇網球隊選手,退役後赴港工作生活,這是他第五次帶領香港隊參加全運會。在港20余年間,劉進鑒見證了香港網球的飛躍:本土新星黃澤林在大滿貫賽事創造香港歷史、各類職業賽事和民間賽事一應俱全……這既離不開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體育學院的係統性支持,也與香港和內地長期開展體育交流有關。
36歲的香港女子網球隊教練張玲來自湖南,曾三次代表香港隊參加亞運會。2020年退役後,她以教練、領隊、助理賽事總監等多重身份繼續活躍于網壇。

11月15日,在廣東珠海進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網球項目女子雙打第一輪比賽中,香港隊選手王康怡/張瑋桓2比0戰勝對手,晉級下一輪。圖為香港隊教練組與球員觀看比賽。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香港的業余運動員居多,許多家長只是希望孩子通過打球升學。在我球員生涯後期,香港的女子網球職業球員實際就只有我一個。”張玲說,希望通過自己的成功轉型證明職業球員退役後擁有多元化選擇,吸引更多香港青少年加入到網球運動中。
如今,香港的職業網球選手約有10人。23歲的王康怡是其中一位,她在此次全運會的單打和雙打項目雙線作戰,本賽季已參加深圳、京山和廣州等多站巡回賽。張玲認為,現在的香港球員很幸福。“以前我們需要到世界各地參加國際賽事掙積分。現在香港網球總會和內地多個省市的協會有合作,球員經常和內地高水平選手一起練球,也會通過交換外卡來內地比賽,這對于香港球員來說是很好的成長機會。”
澳門同樣是體育交流的受益者。隨著“澳車北上”政策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提速,澳門民眾自駕到珠海只需約20分鐘。澳門網球隊領隊吳玉玲說:“我們離橫琴最近,去廣州、中山、江門等地比賽也很方便,家長們送孩子到內地參賽的積極性很高。”
得益于便捷的通關,不少澳門觀眾也專程前來珠海為濠江選手加油助威。吳玉玲感嘆,在“家門口”打比賽讓人倍感親切。

11月13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網球項目單打第一輪比賽在廣東珠海開打。圖為澳門隊領隊、澳門網球總會理事長吳玉玲觀看澳門隊的比賽。中新社記者 國璇 攝
上一屆陜西全運會,吳玉玲帶領四名球員首次參加全運會網球正賽。此次除了參賽人數增至11人,吳玉玲稱賽制調整是最大變化。“十五運會設置了青年組團體賽,參賽球員必須在20歲及以下,澳門青少年選手有了更多和內地球員交手的機會。”
吳玉玲目前擔任澳門網球總會理事長,工作十年以來,澳門的青少年網球梯隊建設不斷完善,集訓隊約有30人,青少年網球學校參與訓練的有200人左右。日益擴大的網球人口也是受到了內地網球實力整體提升的影響。
“2011年李娜成為第一個奪得大滿貫單打冠軍的亞洲球員,去年巴黎奧運會鄭欽文獲得亞洲首個網球單打冠軍,這都讓澳門民眾很受鼓舞,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學網球。”吳玉玲說,網球發展需要堅持和積累,相信假以時日澳門會涌現更多本地的職業選手。
除了競技水平的提升,日益密切的網球交流也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這次全運會的大部分內地選手,我平時在巡回賽都有遇到。巡回賽上亞洲面孔不多,每次碰到都很親切。”王康怡說,大家在全運會是對手,徵戰在國際賽場時,更是互幫互助的朋友。
十五運會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又一案例,這一體育盛事是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推進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澳門回歸紀念日將至,年逾花甲的吳玉玲談及26年來濠江文體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
“以前我去外國,很多人不知道澳門是什麼地方。”吳玉玲說,澳門正致力建設“體育之城”、“演藝之都”的新品牌。以網球為例,國際網聯青少年巡回賽分站賽、中國網球巡回賽職業級總決賽等多項國內外賽事落戶澳門。“外地球員經常會帶著家人朋友前來參賽,這帶動了澳門旅遊產業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十五運會有助于提升大灣區的國際影響力,為未來三地合辦更多大型賽事、在更多領域融合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吳玉玲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