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鄱陽湖“鶴舞蓮海”:這場“天作之合”如何奇緣長續?

2025-11-18 17:18:00
來源:大江新聞
字號

  初冬的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南磯濕地”),一幅生機盎然的自然畫卷正徐徐展開——

  11月14日,在濕地常湖水域,一望無際的枯荷殘蓮鋪展如巨毯,候鳥的身影點綴其間。這片近三千畝的野生蓮(以下簡稱“野蓮”),為白鶴、小天鵝等珍稀候鳥提供了天然食源。在這群候鳥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上百羽被譽為“雪衣仙子”的白鶴——它們優雅地徜徉在淺水之中,長喙不時探入水下,精準地銜起富含淀粉的野蓮,忘我地享受著這份“天賜”美食。

  這場“雪衣仙子”與野蓮的盛大相遇,並非年年可見的尋常景象。

  看似偶然的背後,實則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精心協作下的“必然”,是自然偉力與科學守護共同譜寫的生態樂章。它標志著白鶴的越冬棲息,正從依賴外圍農田的“人工食堂”,悄然回歸湖泊濕地的自然生境。

  天時地利 蓮歸鶴湖

  1.水潤蓮蘇

  “這是一個典型的‘種子銀行’被激活的過程。”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綜合科科長萬松賢解釋道,“鄱陽湖的底泥中蘊藏著大量各種水生植物的種子,它們像存在銀行里一樣,等待合適的時機‘破土’而出。”

  今年夏季,本應處于豐水期的鄱陽湖,出現水位持續偏低的情況。這為沉睡在湖底淤泥中的野蓮種子,提供了萌發所必需的淺水環境與充足光照。而在往年正常或偏高的水位下,這些種子深埋水下,難以蘇醒。

  考驗接踵而至。7月中旬,鄱陽湖提前87天進入枯水期。若不加以幹預,大量棲息于碟形湖的底棲生物和水生植被很可能在隨後的晴熱天氣中“渴”死,直接影響候鳥食物鏈。

  此時,對碟形湖水位的人工幹預起到了關鍵作用。保護區南山管理站站長李建新回憶,當時保護站發現外湖水位已低于內部碟形湖,果斷對常湖等關鍵塹秋湖實施關閘蓄水:採用閘板封閉閘口,將水位控制在約1.8米。“這次關閘,使部分碟形湖免于幹涸,同時為包括野蓮幼苗在內的湖區‘居民’建立了一個‘保育區’,保住了它們生存的基本水量。”

  轉機出現在9月底。一場驟然而至的秋水,倒灌入湖,讓早已幹涸見底的鄱陽湖大部分區域“滿血復活”。保護站抓住時機,適時開閘向常湖等區域補水,湖水淹沒本應裸露的淺灘區,恰好形成了適宜野蓮生長的水位及復合型生境。

  “如此一來,挺過夏季幹旱的野蓮,在秋季得到充分的水分滋養,長得更加茂盛,最終成為吸引白鶴回歸的最佳食源。”李建新說。

  一場由異常氣候發起,經由科學守護和精準調控而完成的生態修復案例,就此誕生。

  2.藕豐倉實

  11月的南磯濕地,褪去了夏日的蔥鬱,換上了冬日的蒼勁與豐饒。

  站在常湖岸邊的矮堤上遠眺,連綿成片的野蓮雖已葉落莖枯,但其水下肥碩的塊莖,卻成了越冬候鳥夢寐以求的“糧倉”。這些野蓮呈塊狀分布,將湖面分割成獨特的帶狀景觀,為萬千候鳥提供了棲息與庇護的天然樂園。

  野蓮,國家二級珍稀瀕危水生植物,顧名思義,它是在野外自然生長的、未經人工特意培育的蓮花,係現代栽培蓮的祖先、濕地生態的“晴雨表”。

  “去年這時候,這片湖面還幾乎是空蕩蕩的,今年卻自然萌發出了近三千畝野蓮,長勢非常好。”南磯濕地保護區巡護員金鑫指著眼前壯觀的景象告訴記者。

  野蓮的繁盛不止于常湖。在南磯濕地的三泥灣、神宕湖等子湖泊,同樣可見成片蔓延的野蓮,總面積達近萬畝。這對于北歸的候鳥,尤其是對食物需求量巨大的白鶴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

  “野蓮產生的大量蓮藕、蓮子,正是白鶴、小天鵝等在鄱陽湖區域的主要食物之一。同時,這些茂密挺水植物形成的植被空間,也為不同習性的候鳥提供了躲避天敵和惡劣天氣的隱蔽所。”金鑫解釋道。

  隨著候鳥遷徙高峰的臨近,江西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研究員戴年華預判,依托今年南磯濕地異常豐富的野生蓮藕資源補給,在此越冬的白鶴、小天鵝等珍稀候鳥數量有望再創新高。

  人和所鐘 鶴棲蓮境

  1.鶴困農田

  駐足湖畔,人與鶴得以近在咫尺地重逢。這場“鶴蓮奇緣”,讓曾經因湖區食物短缺而被迫扎堆“軋”在周邊農田的白鶴,重新回到了它們祖輩習以為常的自然生境之中。

  白鶴對野生蓮藕的重新青睞,具有超越現象本身的深遠意義。它揭示了在鄱陽湖,白鶴的“口糧”問題曾何等嚴峻,其回歸自然之路又曾何等曲折。

  作為全球95%以上白鶴的越冬地,鄱陽湖的生態健康直接關係著這一物種的存續。

  近年來受極端氣候和江湖關係變化影響,鄱陽湖的水文節律發生異變,導致白鶴傳統食物——如刺苦草、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的塊莖——生長面積急劇萎縮。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牽頭的第三次鄱陽湖保護區科考發布成果,作為湖泊健康的關鍵指示物種,保護區沉水植物在近二十年減少3至4種。特別是,以刺苦草為代表的鶴類食源出現明顯衰退。

  “湖區無食可覓”的白鶴,被迫另尋生路,大規模轉投南昌昌邑鄉、五星墾殖場以及上饒余幹插旗洲等地的稻田、藕塘等人工生境。一時間,“鶴棲農田”“鶴戀藕田”成為奇景,但這奇景的背後,是“人鳥爭食”矛盾的凸顯與白鶴對人工生境依賴的加深。

  為解“鳥”之困,江西從政府到民間開始了積極探索。

  2.助鶴還澤

  距離南磯濕地數十公里的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此時正發生著一場“助鶴歸湖”的嘗試。

  不同于南磯的天然濕地,這里是人類為候鳥搭建的“補給糧倉”,其誕生源于一場“留住白鶴”的愛心眾籌。從最初的350畝“租地備食”,到當地將1000多畝藕田改造成“候鳥食堂”,並建設觀鳥廊道、觀鳥民宿等基礎設施。保護小區被譽為“全世界距離白鶴最近的地方”,高峰期曾記錄到數千只白鶴在此覓食。

image.png

  一群白鶴掠過天際 萬松賢攝

  往年,為方便白鶴降落採食,保護中心會在候鳥越冬前,打掉所有藕梗,留出鮮嫩藕尖。如今,“打梗”量被嚴格控制在三分之一。

  看似“趕客”之舉,卻暗藏生態關懷。

  “藕田的承載量有限,若藕梗全清,讓白鶴取食變得輕而易舉,它們會在短期內蜂擁而至。”南昌市五星白鶴保護中心劉艷芳解釋說,這可能導致疫源疫病風險,還會弱化白鶴的天然覓食本能。

  為此,保護小區通過限制刈割藕梗等方式,適當降低人工幹預,幫助白鶴自然分流,從而逐步回歸天然濕地,在“人工補給”與“自然習性”間尋得平衡。

  類似的“候鳥食堂”在永修等地也廣泛建立,成為特定時期保障候鳥食物供給的重要補給站。公開資料顯示,僅永修一地,每年在各鄉鎮分散式營建“候鳥食堂”就超1600畝。

  “‘候鳥食堂’的初衷,是為越冬候鳥在困難時期提供一片補給地,是雪中送炭。”一位保護區工作人員坦言,“但這終究是權宜之計。”

  長期依賴“人工生境”潛藏風險:一方面,可能削弱白鶴對自然生態係統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鳥群在有限區域高度集聚,也增加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因此,引導白鶴回歸自然生境,恢復其野性,才是保護的根本目標。

  萬物和諧 生生不息

  今年野蓮的意外繁盛和白鶴的欣然回歸,如同一份來自大自然的珍貴啟示。它雄辯地證明:鄱陽湖並不缺乏生命復蘇的種子,缺乏的只是讓種子得以萌發的恰當條件。

  “鄱陽湖其實不缺種子,只要給它們合適的水位,就能生長。”萬松賢的這句話,道出了問題的核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王曉龍研究員也指出,水文節律是影響鄱陽湖生態係統的關鍵因素。千百年來,鄱陽湖依循“豐枯律動、河湖轉換”的天然節律,滋養了萬物。反之,水文節律異變,會直接導致植物萌發困難、提前老化,從而釀成候鳥的“口糧”危機。

  同時,專家們也冷靜地指出,野蓮的蔓延是一把“雙刃劍”。萬松賢提醒:“‘接天蓮葉無窮碧’,過于密集的蓮葉可能會遮擋陽光,影響沉水植物的生長,改變局部的植物群落結構。”

  因此,回歸自然節律,促進水生植物自然恢復,被王曉龍、戴年華等學者視為重建鄱陽湖生態平衡、引鶴歸湖的治本之策。

  這絕不意味著被動等待,而是需要“通過科學調控上下遊水位,緩解水文異常對生態係統的影響”,王曉龍強調。這要求更精細的水資源管理、更科學的生態調度,以及對湖區整體生態鏈的更深刻理解。

  當白鶴在野蓮海中翩躚起舞,它們留下的不僅是優美的身影,更是對未來的長久叩問:今年的“鶴遇野蓮”,得益于一係列偶然與必然的疊加,更像是一次“神來之筆”般的生態示范。如何從中提煉出有效的生態邏輯,將這份“偶遇”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修復模式,讓白鶴的自然回歸從“驚喜”變為“常態”,依然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最好的相遇,是恰逢其時。今年的“鶴蓮之遇”,正是這樣一場天時、地利與人和共同促成的恰逢其時的美好。它讓我們看到,當自然的律動得以重啟,當科學的守護精準到位,鄱陽湖這片古老而偉大的濕地,必將奏響更多萬物和諧共生的生命交響曲。(全媒體記者沈冠楠、黃祥晟、劉文琴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