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灣區造”展現粵港澳融合發展成果

2025-11-18 11:0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連日來,記者深入十五運會現場採訪,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滿眼都是“灣區造”。從廣州銳豐音響公司的智能音響係統、深圳優必選公司的機器人“樂師”,到佛山萬家樂公司的火炬、東莞哈一代玩具公司的全運會主題“潮玩”,再到香港體育館的無電制冷涂層、澳門的手工“非遺”產品,十五運會上到處可見粵港澳三地的企業品牌、技術應用和產品展示,充分展現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成果。

  廣東是經濟大省、制造強省,去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4.16萬億元,連續36年位居全國第一。工業門類齊全,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達19.41萬億元,居全國首位。目前,廣東已經孕育出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7.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低空經濟、機器人、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迅速。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約佔全國三分之一,數字經濟規模居全國首位;工業機器人產量24.7萬臺(套)、佔全國43.5%。

  制造業背後是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25年“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2024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63萬億元,其中廣東投入5099.6億元,佔生產總值3.6%,超過了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香港則是全球唯一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近日發布的《2025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顯示,香港數碼競爭力排名躍居全球第4位,這是繼去年上升3位後再次上升3位。澳門原有的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于今年初獲國家科技部批復,重組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將開展有組織科研並拓展國際合作。

  與世界上其他灣區不同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既有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自上而下”路徑,也有從市場到產品到設計再到研發的“自下而上”路徑,這是由粵港澳大灣區強大的原始創新研究實力和完備產業聚集度決定的。融合發展讓這兩種路徑相互賦能,相得益彰。在大灣區,上午在香港設計出模具圖紙,下午就有可能在深圳拿到實體模具。這種高效率的轉化確保優秀的創意不被浪費。

  十五運會還在繼續,我們為體育健兒加油,也為“灣區造”喝彩。(經濟日報記者 劉 亮)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