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聲波 有形的肺 | 健康體檢
肺,是我們身體里一對日夜不息的“風箱”,藏在胸腔深處,看不見、摸不著,卻關乎每一次呼吸質量。醫生是如何“看見”肺部狀態的?檢查方法有不少,但也各有“短板”:X線有輻射,CT不便移動,聽診器依賴醫生經驗……今天,我們要介紹一種既安全又便捷的“透視眼”——肺部超聲。這把“聲波探針”正以無輻射、實時動態、床邊即查的優勢,成為觀察肺功能的新窗口。它不留痕跡,卻能捕捉肺部細微變化。
超聲是如何“看見”肺的
要理解肺部超聲,大家先要明白一個核心原理:超聲,是靠“回聲”來成像的。
我們可以把超聲探頭想象成“聲波喊話器”,它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聲波。這些聲波穿過皮膚、肌肉,遇到體內的組織器官後,一部分會被吸收,一部分則會反彈回來。探頭再接收這些反彈回來的聲波,計算機根據回聲的強度、時間和方向,最終在屏幕上構建出一幅動態的黑白圖像。
不過,肺部與肝臟、腎臟這類實質器官不同,內部充滿氣體。空氣是超聲的“天敵”——聲波遇到肺內的空氣,大部分會被氣體反射回來,無法深入。就像敲擊充滿氣的氣球,只能聽到清脆回聲,卻摸不透它的內部。因此,超聲曾被認為“看不透肺”。但後來人們發現,當肺泡被炎性液體填充(肺實變),肺組織塌陷(肺不張),或胸膜腔出現積液時,病變區域的氣體被液體或實變組織取代,使得原本被肺內氣體阻擋的聲波能夠穿透病變區域,清晰顯示病變內部結構。這些因病變產生的“邊界信號”,構成了肺部超聲診斷的基石。
需要強調的是,肺部超聲不能直接觀察健康的含氣肺組織,而是通過分析胸膜線、A線等特定“偽像”,來評估肺與胸壁交界處的動態變化。此外,它也不同于常規胸部超聲。胸部超聲是更寬泛的概念,涵蓋胸壁、肋骨、肺、胸膜、心臟等所有胸內及胸周結構;而肺部超聲則聚焦于肺、胸膜及呼吸肌的評估,是胸部超聲中極具針對性的重要分支。
哪些人需要做肺部超聲
肺部超聲雖好,但並非人人都需要常規檢查。它更像是一把“偵察兵”的槍,在特定情況下才派上大用場。以下人群尤其適合做肺部超聲。
急診與重症患者:突發呼吸困難、胸痛、外傷者,醫生可通過肺部超聲快速判斷他們有無氣胸、胸腔積液或肺水腫。
術後或長期臥床者:幫助發現隱匿性肺炎、肺不張或血栓相關肺改變。
心功能不全或腎衰竭者:監測有無肺水腫及程度。
兒童與孕婦:無輻射,可反復評估肺部情況。
不明原因發熱或感染指標高者:輔助診斷肺炎、胸膜炎。
做檢查前要做哪些準備
檢查前準備非常簡單,檢查者需穿著寬松衣物,配合醫生調整坐位或臥位,平靜呼吸即可。無需禁食、無需注射造影劑,也幾乎沒有禁忌證。
超聲波會加重肺部疾病嗎
這是受檢者最關心的問題。答案很明確:肺部超聲不會加重肺部疾病,它更像一位“溫柔的偵察兵”,用聲波傳遞信息卻不留下任何“痕跡”。醫用診斷超聲能量極低,且完全不含輻射——它不靠“發射”有害物質,而是靠接收人體組織反射的聲波回聲來成像,就像“用耳朵聽回聲”。
目前沒有任何醫學證據表明,規范操作的肺部超聲會對肺炎、氣胸、肺水腫等肺部疾病造成不良影響,也不會損傷肺組織或幹擾呼吸功能。相反,它可以安全地反復使用:無論是需要動態監測的重症患者,還是對輻射敏感的兒童、孕婦,都能放心接受超聲檢查。
肺部超聲影像能看到什麼
第一景:“海岸線與海浪”——胸膜線與A線
當聲波穿過胸壁肋骨縫隙,首先會遇到緊貼肺表面的光滑薄膜——壁層胸膜和臟層胸膜。兩者緊密相貼,中間沒有多余的氣體或液體。它們在屏幕上呈現為一條明亮、光滑的水平線,共同構成了胸膜線。這條線就是肺的“海岸線”。在它的下方,由于肺泡內大量氣體對聲波的強烈反射,會出現一係列與胸膜線平行的、等間距的、重復出現的明亮平行線,像海浪般不斷向屏幕深處延伸,這就是A線(見下圖)。A線是正常含氣肺部的典型標志。它的存在直接提示肺表面含氣充足,胸膜腔內無異常積液或氣體。
第二景:“沙灘與浪花”——肺滑動徵
如果我們把超聲圖像調成實時動態模式,把“照片”變成“電影”,更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隨著呼吸,胸膜線會隨胸廓運動輕柔滑動,這就是“肺滑動徵”。它意味著肺與胸壁正緊密相依、自由順暢地呼吸。若肺與胸壁間有氣胸或胸腔積液,這種滑動會消失。有時,在胸膜線下方還會出現細小的亮白色閃爍點,稱為“彗星尾徵”(見下圖)。其少量、孤立出現時,通常是正常肺小葉間隔的反射,無需擔心。
第三景:“呼吸的動力泵”的協同作戰——呼吸肌肉
呼吸看似簡單,實則是多組肌肉精密配合的“團體操”。肺部超聲不僅能觀察肺的形態,更能通過實時動態影像,“捕捉”這些呼吸肌的活動狀態,為評估呼吸功能提供獨特視角。膈肌是呼吸肌的“總指揮”,位于胸腔與腹腔之間。平靜呼吸時,膈肌收縮下沉,胸腔容積擴大,空氣自然吸入;舒張時,膈肌回升,肺部彈性回縮完成呼氣。超聲下可見膈肌呈光滑弧形,隨呼吸規律上下移動(見下圖)。肋間外肌則是“肋間隙的升降機”,收縮時上提肋骨,擴大胸腔前後徑,輔助吸氣。這對“黃金搭檔”承擔了日常呼吸70%以上的工作量,是維持呼吸的“主力軍”。
當身體需要更多氧氣時(如上樓梯),斜角肌和胸鎖乳突肌便會“增援”。在極端情況(如哮喘發作)下,腹壁肌群和肋間內肌會緊急出動。
肺部超聲這位“偵察兵”,通過觀察肌肉激活順序、測量膈肌厚度與移動度、捕捉肌肉矛盾運動,動態評估呼吸肌肉的變化,早期發現呼吸係統“超負荷運轉”的信號,為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提供精準依據。
作者:中日友好醫院超聲醫學科 賈欣穎 張波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 薛華丹
策劃:譚嘉 王寧
編輯:劉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