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轟炸過6次的教學樓繼續上課 | 校館弦歌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高3層,牆體用未經打磨的條石砌築而成,在以高樓聳立聞名的山城重慶並不突出,卻是重慶大學的精神象徵之一。
日前,重慶大學校史辦公室主任王彥力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參觀重慶大學必須“打卡”的地點,工學院樓現今仍在正常使用,已成為“一個符號”,代表著重慶大學師生在戰火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重慶大學在1929年建校時就把“愛國家”寫入校訓。來自泰國的留學生黃淑君剛到重慶大學讀書時對此並不理解。直到她在工學院樓上中國通史課、了解了工學院樓的歷史後,看到校外的人在工學院參觀,人們站在樓前拍照、在紀念碑前獻花。
“在這里學習是‘一種榮幸’。”黃淑君說,這座經歷過炮火依然屹立不倒的樓充滿了歷史紀念意義,讓她更深刻地理解了校訓中“愛國家”的內涵,“以前我覺得愛國家就是喜歡自己的國家,但現在會覺得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感”,她也想以後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
工學院樓于1935年建成,是重慶大學最早的教學樓之一。此後,歷屆師生將其親切地稱為“石頭房子”,現為重慶大學A區第二教學樓。這座樓由留法學者刁泰乾設計,樓內各層屋架均用杉木制作,中式的紅格窗、弧頂門框,西式的玻璃彩窗、鏤花燈飾,中西融合、厚重古樸。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內一角。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耿學清/攝
“在外面看,它有著現在很少見到的木窗簾,走進去,它的彩色玻璃又很復古。”剛到重慶大學上學時,博雅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2021級本科生周雨欣對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印象深刻,在校園里經常遇到陌生人打聽“工學院樓怎麼走”。
慕名而來的人們,遠不止被工學院樓的設計所吸引。在工學院樓後的一堵斷牆上,“大轟炸紀念碑”6個紅色大字無聲提醒著路過的人牢記歷史。2004年重慶大學75周年校慶時,師生們用舊磚破石砌起了這座紀念碑,借以警醒後人勿忘國恥。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後的大轟炸紀念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耿學清/攝
戰火硝煙並不遙遠,歷史傷痕依然在目。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寇妄圖實現“以炸迫降”的目的,對重慶實施了長達5年半的轟炸,史稱“重慶大轟炸”。《重慶市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名錄》記載,重慶主城及周邊區縣承受了日機近萬架次、18000多枚炸彈的轟炸,直接傷亡32000多人,房屋毀損17000多幢。其中,重慶大學工學院樓至少6次遭受日寇空軍轟炸,250余名師生傷亡,工學院樓曾直接中彈,修復後至今仍有彈痕。
重慶大學為這座教學樓寫下了“大事記”。據記載,最嚴重的一次轟炸在1941年5月29日,日寇63架軍機轟炸重慶沙磁,工學院大樓遭到轟炸,毀損嚴重,“內有未爆炸彈3枚”。
“在越發猛烈的轟炸中,我們師生泰然處之,沒有停課,學校整體保持有序的狀態。”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副館長、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錢鋒表示,當時的師生們一邊堅持上課一邊挖防空洞、建地下實驗室,一旦發現空襲,學校防護團發出預警,師生們迅速從教室轉移到防空洞繼續學習。
大轟炸期間,重慶人曾在斷壁殘垣上寫下“愈炸愈強”,這幅照片留存至今。工學院樓是這4個字的生動寫照——雖屢遭轟炸,這里的學術研究、生產生活卻始終未曾停歇。
例如,1939年,金毓黻(歷史學家)、常任俠(藝術考古學家、東方藝術史研究專家、詩人)、商承祚(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在重慶大學工學院對面崖岸發現東漢古墓;1939年11月15日,中國地質學會在重慶大學工學院舉行學術演講會,宣讀論文兩篇,分別為俞建章(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珊瑚命名之商榷》,計榮森(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的《長江三峽震旦紀之古杯類》;1941年6月7日,愛國實業家、中國航運業先驅盧作孚召集重慶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教授在重慶大學工學院開會,商討在四川各地創建糧食倉庫事宜。
在“工業救國”使命感召下,重慶大學工學院先後下設過土木係、採冶係、電機係和化工係,曾是重慶大學學生最多的學院。我國無線電研究先驅、中國赴北極科考第一人馮簡,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我國“雷達之父”張直中,九三學社重要創始人、“中國水電第一人”稅西恆等專家學者都曾在這座樓里辦公或教學。
錢鋒表示,日寇對重慶持續的無差別大轟炸,戰略效果極為有限,包括重慶大學地下黨組織、地下團組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呼吁、支援,師生積極開展自救運動,同時,大轟炸也不斷激起師生參軍抗戰的熱潮。
大轟炸之後,重慶大學師生合力重建工學院樓。及至2004年,重慶大學對工學院樓開展保護性大修,2014年,再次進行保護性修繕,整體建築恢復歷史初期面貌。2019年,工學院樓與文字齋、寅初亭、理學院樓等重慶大學早期建築,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現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耿學清/攝
重慶大學工學院樓是少有的一直在使用的國家重點文物。工學院樓管理人員楊國琴說,工學院樓一共3層,擁有17個大教室和24個小教室,教室整體偏小,主要用于上課,也會用來舉行社團活動、團日活動、班會、答辯,主要供博雅學院學生、外國語學院留學生使用,電氣工程、公共管理、自動化、機械與運載工程等學院偶爾會安排小班課,學校團委也會借用教室舉辦活動。
為了引導學生們在校園行進中感受“愛國家”,重慶大學把工學院樓等歷史建築當作“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用于愛國主義教育。重慶大學團委將歷史建築串聯成“紅色IP”研學線路,面向校內外青少年開展“大中小學生思政一體化”思想引領教育,實地感悟抗戰精神。
作為歷史研究學者,錢鋒在工學院樓講過中國近代城市史、抗戰史、世界史。他認為,以工學院樓為主的歷史建築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建築是重慶大學90多年歷史的象徵,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歷史事件、在歷史建築中授課,可增強學生的歷史沉浸感和愛國情感。
“我現在在這里學習,幾十年前也有一批與我年齡相倣的人在這里學習,但是他們面臨的社會環境、生存狀態和我們有很大差別。”重慶大學博雅學院歷史學係2023級本科生何瀟栩在工學院樓上課時,經常會感到強烈的責任感。她說,國家從飽經憂患到強大、民族從災難深重到復興,歷程艱辛,“我們受到先烈們犧牲奉獻的恩惠,經過了80多年,現在同樣需要有人為國家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