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一個更加繁榮、安全與綠色的地球(國際論壇)

中國的綠色轉型為全球能源變革提供了現實樣本,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出一條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可行道路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正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的貝倫市召開,為全球南方國家展示綠色轉型成果、攜手共促綠色發展合作提供了重要舞臺。
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轉型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中國制定並實施目標長遠的減排計劃,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轉型,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顯著提升清潔能源在總體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經驗。
中國建設了世界最大的風電與光伏裝機容量,大規模推廣電動、混合動力汽車,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和防治荒漠化工程,恢復生態係統、保護水源與森林。這一係列舉措不僅有效減少碳排放,也打造了新的綠色產業鏈、創新能力與就業機會。中國的綠色轉型為全球能源變革提供了現實樣本,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出一條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可行道路。
同樣致力于綠色發展的巴西,也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了長期努力。巴西是世界上生態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龐大的淡水儲備和最具潛力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巴西還是擁有全球最清潔能源結構的國家之一。2024年,巴西約88.2%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水電佔比超過一半,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也快速增長。廣袤的亞馬孫河流域不僅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更是一座巨大的天然能量工廠,為巴西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巴西和中國在合作中實現了共同進步。長期以來,兩國堅持平等互利、攜手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轉型和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形成了天然的夥伴關係,並在綠色金融、可再生能源、森林保護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巴西和中國都主張,環境保護與發展權並非對立,而應相輔相成。巴中兩國都認為,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完全可以相互促進。在亞馬孫地區,仍有大量民眾面臨貧困、教育落後、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綠色轉型的意義,不僅在于保護森林與河流,也在于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只有讓可持續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民眾,氣候行動才能贏得更廣泛的支持和持久動力。
世界各國都擁有追求繁榮與進步的正當權利,也肩負保護地球家園的共同責任。在貝倫,巴西與中國將通過各自的努力證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公平合作為基礎的發展模式,能夠讓人類社會在一個更加繁榮、安全與綠色的地球上共享未來。
(作者為巴西眾議院前議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5日 03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