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關鍵詞讀懂“十五五”|聚鏈成勢 人形機器人產業“破局而起”

2025-11-13 22:09: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南京11月13日消息(記者欒永勝 見習記者李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作出了明確部署,“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再度成為國內各領域關注熱點。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如何把握“十五五”戰略機遇,實現從技術攻堅到產業集聚的跨越?

  《江蘇省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江蘇機器人產業鏈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達到250億元以上。到2027年,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形機器人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新物種”為何在“十五五”站上風口?

  “隨著傳感器、伺服電機、動力係統等關鍵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疊加廣闊應用場景、係統政策支持,讓人形機器人在‘十五五’時期有望進入產業爆發期,形成重大的新興增長引擎。”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指出。

  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物種”,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其“新”體現為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形成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新生產函數”;其“質”則體現為產品功能、性能及可嵌入生產生活場景的“係統升級”,有望成為深刻重構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革命性產品。

  中國信通院報告顯示,人形機器人未來有望成為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新一代終端,催生新的萬億級市場。呂永剛認為,我國同時具備研發、工程、制造、場景等綜合優勢,大量創新要素涌入賽道,形成了“供給—需求”“研發—轉化”的完整閉環,商業化進程樂觀以待。

  面對這一戰略機遇,江蘇展現出顯著優勢。“江蘇省很快就出臺了相關的產業政策,聚沙成塔,成立了產業聯盟。”華夏機器人(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戴鵬告訴記者,江蘇各地市全部在行動,南京、蘇州、無錫三大頭部城市輪值牽頭,形成差異化協同格局。全省匯聚了上百家產業鏈企業,構建起“厚積薄發”的產業生態。

  從“運動控制”到“有溫度的交互”

  從2022年-2023年的技術孵化,到2023年-2024年的小規模量產和商業試點,人形機器人產業在江蘇實現快速迭代。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已達80億元,中國佔全球近50%的市場份額,增速還在不斷加快。

  春晚機器人扭秧歌、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人形機器人火炬傳遞……行業在技術層面的突破尤為顯著。戴鵬告訴記者,在2023年,人形機器人雙足行走還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今通過已通過強化學習實現突破。在具身智能領域,江蘇企業深度融合大模型技術,積累了大量算法與軟件人才,部分技術已實現對國際領先水平的追趕甚至超越。

  目前,人形機器人已逐步走出實驗室,在展廳導覽、接待引導、智慧教育等場景實現小規模試點。戴鵬介紹,華夏機器人聚焦“有溫度的交互”,在倣真人臉技術上取得突破,通過20多個執行器實現95%以上的人類表情映射,並融合自主研發的情感大模型,期望讓用戶識別不出來是真人還是“假人”。

  倣真人臉、唇語協同,手勢互動、意圖理解,江蘇企業正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點。

  未來已來:從“百機大戰”到走進千家萬戶

  “我對這個行業抱有非常濃厚的信心。”戴鵬形容,人形機器人是唯一將硬件、軟件、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全面聯通的產業,是軟硬一體的顛覆性技術。“快則3年至5年,慢則5年至10年,產業將迎來真正爆發。”戴鵬表示,一旦技術路線成熟,中國強大的產業鏈迅速跟進,有機會在世界級產業中站穩腳跟。

  在他眼中,未來的場景令人憧憬:辦公接待、老年陪護、家庭協作……“如果我們這一代人能把機器人真正帶入家庭,那我們的使命就達成了。”

  實現這一目標,人才培養是關鍵。機器人競賽、跨學科設立機器人學院、與企業合作的聯合實驗室,江蘇省在科研申報、產業聯盟、場景開放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概念到量產,人形機器人正迎來它的黃金時代。在“十五五”這一關鍵節點中,江蘇正全力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新高地。正如呂永剛所言,“我們必須搶抓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的窗口期,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