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企業注冊只需3.6小時:“一枚印章”讓太原營商環境跨越提升

2025-11-13 22:09:00
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談婧媛
字號

  審批時限壓減65%,企業注冊只需3.6小時,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落地不再“跑斷腿”……曾經讓企業頭疼的多部門、多環節審批,如今在山西太原,被“一枚印章”徹底改寫,終結了“多章審批、多頭跑路”的歷史。

  11月1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向新而行 動力澎湃”第二十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代表團,走進太原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了解到自2020年起,通過“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集中審批權、優化流程,以太原為代表,山西不僅辦事更快、更簡、更透明,也讓營商環境在全國評價中躍升為進步最快的地區之一。

  這場制度革命正悄然改變著企業落地和在山西發展的速度。

  可以說,“一枚印章”不只是一個象徵,它是向企業和群眾釋放的高效信號——讓辦事少跑腿、少等待,讓營商環境真正從制度層面煥然一新。這枚印章,濃縮的是政府職能轉型的決心,也是市場信心的源泉。

  “在全國都頗具競爭力”

  在過去,企業和群眾辦理審批事項,往往要在多個部門之間來回奔波,造成“多章審批、多頭跑路”的尷尬局面。一個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涉及上百個環節、數十個部門,甚至會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比如,獲取土地要等立項批復,立項又要先獲取土地完成。部門之間相互掣肘、信息不暢,審批周期長、效率低,成為制約營商環境優化的頑疾。

  山西的“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就是針對這一痛點開出的“制度良方”。

  “一枚印章管審批”的背後,實際是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2015年3月,山西省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八個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此後山西逐步將分散在各部門的行政審批職能集中到一個機構——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統一受理申請、統一行使審批、統一發證照、統一對外服務。

  到2020年,山西全省域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實現市縣兩級全覆蓋。太原市更是將60%以上的審批職能集中到一個單位,將原本分散在各部門的260項審批事項統一劃轉至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

  “‘一枚印章管審批’不能只是從一個部門行使職能到另一個部門行使職能的簡單‘物理集中’,我們要形成‘化學反應’,達到效能提升。”太原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介紹,高效意味著減環節、減流程、減時限,審批承諾時限較法定時限平均壓減65%;同時,跨部門審批事項實行並聯同步辦理,聯合評審、同步設計審查、聯合驗收,過去要跑多次、等數月,如今很多事項幾天甚至幾小時就能辦結。

  他表示,太原市新辦企業注冊登記時間壓縮到“3.6小時辦結”,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即來即辦”,這在全國范圍內都頗具競爭力。

  山西還建立了全國首個省市縣三級審批服務的協同聯動機制,確保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省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與市縣審批局之間形成緊密配合,省直廳局橫向協作,實現信息共享、流程銜接。

  “改革雖不能說是山西獨創,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山西省是市縣兩級全覆蓋最徹底、也是劃轉事項最多、改革深度最大的。”山西省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行政審批管理處李增光解釋道,山西編制了全國首份事項劃轉基本目錄,市級205項、縣級156項,涵蓋企業和個人全周期的絕大多數簡易審批事項,劃轉率達到80%左右,居全國首位。

  2021年,《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審批條例》正式出臺,為改革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這不僅是地方創新,也是全國首創的立法實踐。

  企業的切身感受和啄木鳥機制

  “企業通過近5年的迅速發展,今年的零售額已經上億,目前我們看中了一塊50畝的土地,計劃明年擴產,進一步扎根太原。感謝當地這麼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能夠安心踏實地在這片土地上奮鬥。”

  11月10日,山西天成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科技副總經理仝曉剛直言,山西省推出“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加上高新區推出的投資高效一站式服務,讓企業從工商注冊、投資立項、建設審批,到能評、環評、安評、消防,全部實現“一站式的接力棒式服務”,大幅縮短了落地周期,相當于企業帶著裝備,帶著研發“拎包入住”。

  他特別提到,在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還申請了發改、科技等一係列的獎勵補助。

  企業的切身感受最能說明改革成效。

  “現在社會,時間和成本就是最大的金錢利益。‘一枚印章管審批’讓我們把更多精力用在創造價值上,而不是跑審批的路上。”一心堂藥業集團山西公司行政總監方姣姣則用數據算了一筆賬:與其他地區相比,在太原,門店開辦周期從2至3個月縮短到半個月,除了時間成本,房租和人工成本也節約巨大,僅房租一年就為70家門店節約上百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山西創新設立“營商環境體驗員”制度,被形象地稱為“啄木鳥機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行業協會、學者、媒體等化身監督員,主動為政府“找茬”,倒逼部門整改。這種開放式監督,不僅提升了政府服務的敏感度和響應速度,也讓企業參與到營商環境建設的全過程,形成良性互動。

  從“被動審批”到“主動服務”的轉變,這讓泰康之家(太原)置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杜宇華感嘆,政府提前為企業考慮可能遇到的難題,提供統一幫辦代辦,讓企業無需額外聘請咨詢人員,專心投入項目建設。

  改革的真正價值,在于它能否持續迭代、不斷貼近企業和群眾的實際需求。李增光認為,5年多來,山西在“一枚印章管審批”的基礎上,已進一步拓展到“一扇窗”“一件事”“一類事”,讓審批服務從集中職能走向集成創新。

  過去,即便進入同一個大廳,企業仍需在不同窗口之間來回排隊。如今,太原市推行綜合窗口改革,“一窗通辦”成為常態——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出件。企業只需“一網一次提交”,即可完成多個相關事項的辦理。同時,線上服務也全面提速,目前,全市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可全程網辦,企業群眾辦事從“線下跑”變為“網上辦”,節約了大量時間成本。“一枚印章管審批”的改革成效已轉化為可量化的營商競爭力。在2023年全國工商聯組織的“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活動中,山西入選全國優化營商環境進步最明顯省份。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