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薪火“燃”青春】紅色文化的破圈與守正:從抗戰強音到青年回響
編者按:大江奔流,激揚青春浪潮;薪火相傳,燃動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網策劃推出“理響中國·薪火‘燃’青春”係列融媒體報道,邀請青年學者溯源長江沿線,探訪革命聖地延安,親歷生態治理的壯闊實踐,感悟紅色血脈的賡續傳承,在見證山河巨變中觸摸時代脈搏,生動講好中國故事背後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偉力,激勵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本期視頻,邀請中國傳媒大學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王同媛,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及其在當代青年群體中的“破圈”傳承。

【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王同媛,也是革命軍人的後代。

這一次,我非常有幸來到中國革命的聖地——延安。此刻,我正站在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舊址里。腳下的黃土、斑駁的窯洞、牆上挂著的老照片,倣佛都在訴說著八十多年前的烽火歲月,也在生動展現紅色文化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這次走訪讓我不僅觸達了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的落腳點,更讓我看到延安精神、紅色文化在當代青年中的“破圈”傳承,看到他們用青春星光點亮新的時代舞臺,用青春力量鐫刻新的時代印象。

先說說這舊址里藏著的“精神密碼”。當年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之際,正是國家危難之時,這里的文學家們沒有躲在書齋里,而是揮起筆墨變成“武器”,搭起舞臺當成“戰場”。你看那間復原的音樂創作室,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當年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用算盤輔助計算音符,創作出抗戰最強音《黃河大合唱》。

這首曲子一經問世,就快速傳唱全國,鼓舞了前線戰士,振奮了後方群眾,凝聚了民族向心力——這就是最純粹的精神力量。周恩來總理曾為之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它沒有復雜的編曲技術,沒有華麗的錄制技巧,卻用最真摯的表達、最接地氣的聲音,呈現出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力,把“救亡圖存”的信念傳遞到了每個人心里。

再看看舊址的展覽區,我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來參觀的青年人特別多。他們不僅非常認真地了解每一件展品的歷史故事,還不時和同伴你來我往地探討在實踐中受到的啟發。作為老師,我特別感慨,這些年輕人不是在“打卡”,而是真正“入腦入心”。

出發前,我帶學生做過一個調研,發現有不少“00 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紅色文化。像大學生群體的“延安精神”主題攝影展、百米畫卷創作大賽;還有以大學生視角切入的,為紀念抗戰勝利 80 周年創作的微短劇《歸來方知山河重》等等。這些年輕人懂技術,更懂青年群體喜歡什麼,他們用專業所長、用生活熱情,讓紅色文化有了新的模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這是革命先輩用熱血與信念鑄就的寶貴財富,是跨越八十余載依然能點燃青年理想的強大動力。不忘歷史、不忘來路,方能堅定信仰,砥礪前行。

當歷史的厚重遇上青年的創新,當傳統的思維融入現代的實踐,紅色文化不僅能 “傳下去”,更能在新時代 “活起來”,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奔赴理想、建設祖國的重要力量。我們要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紅色文化,感受中國紅色文化的魅力和中國精神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才是我們向崢嶸歲月最真誠的致敬。

出品人:楊 谷
總策劃:陳建棟
總監制:吳叢叢
策 劃:蔣正翔
監 制:劉夢甜
編 輯:周亞嬌
鳴 謝
陜西省委網信辦
陜西廣播電視臺
延安市委網信辦
延安魯藝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