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競爭新優勢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作為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不僅符合新發展理念要求,而且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唯有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這一關鍵變量,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重塑優勢、掌握戰略主動。
強化創新驅動 培育核心動能
科技創新決定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高度,也影響著中國經濟未來在全球競爭格局中的戰略位勢。盡管我國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但這些亟待突破的卡點堵點,正是我們未來發力的主攻方向,其背後蘊藏著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巨大潛力和戰略空間。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不同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生產力“質”的變革。新質生產力的新質就在于,它是由革命性、顛覆性新技術所催生,並由此係統集成出新動能、培育出新優勢的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特徵。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經濟競爭力。這就要求瞄準科技前沿,全力攻堅關鍵核心技術,以突破性成果催生新動能。堅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升國家創新體係整體效能,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未來科技制高點。同時,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創新勢能切實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已升至第10位,但仍面臨結構性、體制性及周期性問題交織的挑戰,核心問題在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未能充分顯現,高質量科技供給仍顯欠缺。新質生產力在載體層面,更多體現在高質量、高效能、高價值的新產業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增強經濟創新力。這就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無縫對接,通過強鏈補鏈延鏈提升產業體係整體效能。通過科技創新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產業發展質量;優化生產力諸要素的組合配置,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提升。
不容忽視的是,科技亦是一把“雙刃劍”,既驅動發展,也潛藏風險,需要在發展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護航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此,需加快完善國家創新體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有效降低外部依賴,提升產業鏈韌性。加強對科技發展趨勢、前沿領域的前瞻研判、動態追蹤,對可能引發的規則衝突、社會風險與倫理挑戰進行係統評估與預案建設,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係,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弘揚科技向善理念,讓科技發展造福各國和各國人民。
完善產業體係 提升發展能級
現代化產業體係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我國制造業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係最完整、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發展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配套支撐和豐富的應用場景,但仍存在產業體係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係,使之更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
著眼完整性,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產業體係完整性表現為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體係完備,形成完整且有韌性的產業鏈。傳統產業在我國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既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基石,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後產業,運用新技術對其進行改造提升,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傳統產業廣泛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持續推出高性能、高質量、低能耗的創新產品。這表明,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密不可分,發展新質生產力絕不意味著忽視甚至放棄傳統產業,而應在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促進服務業擴能提質的基礎上,推動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具體而言,要堅持數字賦能,以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實現傳統產業深度“蝶變”。同時,積極應用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技術,優化工藝流程,推動傳統產業在優勢領域鍛長板、在薄弱環節補短板,實現降本提質增效。
著眼先進性,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先進性主要是指產業體係具備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能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求,產業發展符合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是產業體係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優化經濟結構、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世界強國強大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與戰略投入。當前我國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必須加速提升產業體係的先進性。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完善產業生態,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更好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著眼安全性,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產業體係的安全性,主要表現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靠,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各產業有序鏈接,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在實踐中,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逐步擺脫外部依賴,提升應對“脫鉤斷鏈”衝擊的能力,加快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推動產業在不同地區間有序轉移,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提高產業體係的抗風險能力。
拓展需求空間 打造市場優勢
當今世界,市場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而我國擁有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正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技術的廣泛擴散與市場的持續拓展,為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歷史經驗表明,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國家和地區往往都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然而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市場體係仍不健全,“內卷式”競爭與市場分割現象依然存在,制約了整體效能的釋放。面對外部衝擊與需求波動,必須著力打破壁壘、暢通循環,將“超大規模”的體量優勢升級為“超強規模”的係統優勢,進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家競爭優勢。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生成的基礎支撐,有助于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高效組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要素基礎。作為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我國必須持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高標準市場體係。關鍵要著力破除市場壁壘,打破地區分割與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充分激發市場內生動力。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引導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順暢匯聚,實現跨產業、跨區域一體融合發展,進而推動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全國范圍內高效協同,提升資源配置的整體效能。同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大力提振消費,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政策,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豐富的市場優勢轉化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市場分割與地方保護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主要障礙,也是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和要素自由流動的深層次瓶頸。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堅持全國一盤棋,打通制約要素暢通流動的卡點堵點,實現資源高效組合和協同創新。為此,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統一政府行為尺度,自覺破除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整治“內卷式”競爭。同時,應強化法治引領與保障作用,運用法律手段規范市場競爭,強化制度統一與監管協調,加快清理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全面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為經營主體營造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
新質生產力以技術創新為重要引擎,以市場需求為關鍵牽引。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更能通過顛覆性技術和創新產品創造需求,推動供需雙方的迭代升級與相互促進,實現高水平動態平衡。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市場由“超大”走向“超強”,關鍵在于健全要素市場體係,規范競爭秩序,完善要素配置機制,營造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場環境。統籌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關係,增強政策協同,促進創新資源跨區域共享融通,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協同創新格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利用國內國際市場的協同作用和規模經濟效應,打通國內外高端要素市場,增強對全球優質資源的集聚能力,打造吸引國際創新要素的“引力場”。
夯實綠色家底 厚植生態根基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更具創新性、可持續性與競爭力的發展方向,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能。新質生產力的“質優”很大程度就體現在綠色發展上。綠水青山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盡管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但生態環境也在持續改善,不斷孕育著新的競爭優勢。這有助于推動低碳、生態、循環經濟蓬勃發展,加速形成綠色生產與生活方式,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家底”。
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先進生產力質態,不僅要求重構生產力發展邏輯,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以創新驅動綠色變革,通過科技賦能推動生產要素的綠色轉型與高效配置,進而將綠色技術、先進產業與低碳生活方式全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旨在突破資源環境約束,開辟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在實踐中,要全面提升綠色科技創新能力,組織開展綠色科技攻關,加強數字技術與綠色技術的融合,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壯大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規模,顯著降低全鏈條能耗物耗,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產業結構。
新質生產力區別于傳統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將生態環境等要素納入生產函數,加強綠色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係,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應用,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作為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生態安全緊密相連。必須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從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全面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要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強化監管效能,加快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子孫後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係統優化,積極有效應對各種生態環境風險挑戰,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係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係。同時,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增強風險研判、監測預警、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生態安全保障的良性互促。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丁晉清 作者係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開放大學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