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光明論壇】百年守護 要保護更要活化利用文物

2025-11-07 10:12: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論壇】

  作者:張曉瑋(故宮博物院考古部研究館員)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眼下,院慶大展“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正在午門展廳展出。該大展以200件(套)珍貴文物文獻,勾勒出這座文化殿堂的百年脈絡。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展覽時指出,故宮博物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保護好故宮,發揮好故宮的作用,是國家的一件大事,是故宮人的光榮使命。新起點上,故宮博物院要發揚優良傳統,堅持文物屬于人民、服務人民,加強文物保護修復,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讓故宮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世界讀懂中華文明、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窗口。

  在文物保護修復領域,故宮一直走在前列。近年來,文物修復團隊將傳統修復技藝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讓眾多文物重煥光彩。故宮考古團隊圍繞宮殿建築基址、城牆與排水設施建築遺址、器物埋藏坑遺址等展開係統性發掘,取得諸多重要成果。例如,慈寧宮區域明代早期宮殿基址的發掘,填補了紫禁城營建史料空白;隆宗門以西考古,發現了故宮里的元明清“三疊層”;東長房後院東端的暗渠式排水溝考古是紫禁城內第一次較完整揭示並解剖的明初排水溝遺跡。這些發現為解讀紫禁城地下宮殿建築基礎、營建工藝提供了時空標尺,同時助力修復師與研究人員基于歷史真實還原文物原始風貌與使用場景。融合多學科協作的文物保護案例,踐行了“加強文物保護修復”的要求,讓文物在科學守護中保持鮮活生命力。

  邁入新時代,提高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是故宮開展相關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空間開放與文創開發上,故宮不斷擴大開放面積,解鎖乾隆花園禊賞亭、古華軒等新空間,推出故宮文具、故宮瑞獸等文創產品,讓傳統文化以時尚姿態融入日常生活。在數字與國際交流方面,數字文物庫在線開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持續推進,構建起“數字故宮”立體網絡;同時舉辦“紫禁城與凡爾賽宮”“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等國際展覽與學術研討會,搭建了更加寬廣的文明交流互鑒平臺。

  故宮考古並非簡單“挖寶”,而是對紫禁城歷史空間的係統性探索與解讀,這也為文物活化利用打開了全新維度。以往故宮活化不乏數字技術對書畫、器物的“復刻”等方式,而考古讓“建築空間”“歷史場景”成為可感知、可互動的“活文物”。例如,基于慈寧宮遺址考古成果,故宮打造“現場展示+AR”雙重展示空間,觀眾既能看到現場磉墩結構,又能通過AR技術“目睹”構件搭建宮殿基礎的過程,地下遺址區保留的考古地層剖面,還能讓人們直觀感受紫禁城的歷史積淀。新推出的“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將五年來的考古成果及時與公眾分享,未來還將融入現代科技等多元手段進行遺址的展示開放。這種“考古現場即展覽現場”的模式,打破了遺址、文物與觀眾的距離,讓人們從“隔著玻璃看文物”轉變為“走進歷史現場讀文明”。

  展望未來,故宮考古在文物活化利用中將進一步釋放潛力。在文創開發上,考古能提供“新素材”,讓考古從專業領域走進大眾生活;在技術應用上,無人機測繪、三維掃描、環境DNA分析等現代科技深度融入故宮考古,不僅能更精準發掘遺址、提取文物信息,還可構建“數字考古遺址庫”,方便人們通過手機“漫遊”未開放考古遺址、查看出土文物三維模型,使故宮“地下歷史”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資源;在跨界融合上,嘗試與教育、旅遊深度結合,開發“小小考古家”研學課程、串聯遺址和宮殿的遊覽路線,打造邊遊邊學的文化體驗,助力遊客讀懂紫禁城“前世今生”。

  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我們所做的努力,不僅是為了“留住文物”,更是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故宮考古通過深度探尋歷史,為文物保護修復築牢根基,為活化利用注入精神。未來,當考古與科技、教育、文創持續碰撞,故宮將不僅是“文物寶庫”,更會成為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活態博物館”。每一處遺址都是歷史“說明書”,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傳聲筒”,每一位觀眾都能成為中華文明“守護者與傳承者”,這既是故宮百年守護的初心,也是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動力。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07日 03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