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一線觀察 | 告別“地趴糧” 住進“好房子” 各地秋糧收儲有“糧”方
央視網消息:目前,全國秋收接近尾聲。每年糧食收獲之後,農民習慣將收獲的作物堆放在自家庭院里晾曬,這種方式俗稱“地趴糧”。在黑龍江七臺河,收獲的玉米改變了儲存方式,集體進駐一幢幢通風透氣的“糧食公寓”。一起去看看。


在黑龍江七臺河市城山村,一座嶄新的糧食自然風幹倉正迎來新一季的“住戶”。這批剛從田里收獲的玉米還帶著泥土的濕潤與溫度,正被陸續轉運入倉。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城山村村民 趙吉鋒:我手里玉米就是剛從風幹倉里放出來的,現在這個狀態非常好,咬起來嘎隗脆,估計現在的含水量在17%—18%,到達了非常好的狀態。

過去,很多農戶將玉米鋪在院落場院,甚至曬在路邊,從而降低水分。但玉米堆放容易發熱霉變,也會混雜沙石、塵土,影響賣相和價格。如今,“糧食公寓”讓玉米從“打地鋪”升級到“住樓房”,實現了質的飛躍。

“糧食公寓”有啥不同?底氣來自風幹倉的“硬核設計”。“樓體”堅固,銀色的倉體採用耐腐蝕材料,能佇立十幾年;“戶型”緊湊,佔地不到10平米,卻能“住”下數百噸玉米,極大節約了空間。另外,“空調”強勁,倉內設有獨特的通風係統,能均勻送風。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農投金駿機械制造團隊 孫國輝:這個60度設計非常科學,風通過糧食的速度更快,與糧食接觸面積實現最大化,在5—7天就能使糧食降到標準水分以下。

七臺河市今年共建成18座風幹倉,總存儲量近4000噸,從源頭上降低損耗,守護糧食安全。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茄子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 秦艷富:下一步,我們將風幹倉進行優化,在糧食主產區將風幹倉項目和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相結合起來,實現“豐收在望”真正變成“豐收到手,增收在握”。
“陽光房”搭起來 晾曬防霉變兩不誤
連續陰雨給黃淮海地區的秋收帶來挑戰。在河南新鄉,收獲的玉米住進了“陽光房”。


今年,河南新鄉種植大戶呂耕珍承包了500畝地。走進他家的院子,一排排整齊高大的玉米籠“陽光房”吸引了記者。這些被農戶親切稱為玉米“陽光房”的鐵籠,是用鋼管、鐵網和防雨布搭建的可拆卸或焊接式立體儲糧籠,玉米棒離地通風,防雨存放。
河南省封丘縣馮村鄉野城村村民 李清章:(我)以前的玉米都是攤著曬,佔地方大不說,一下雨都手忙腳亂的。去年玉米沒有來得及蓋,損失近兩成。
如今,這種困境正被“玉米站起來”的方式破解。在馮村鄉,種糧大戶侯蘭鋒的房前屋後,玉米籠整齊排列,籠底離地20公分,頂部覆有防雨布,形成天然通風層。

河南省封丘縣馮村鄉種糧大戶 侯蘭鋒:這一個玉米籠大概能裝2噸多的玉米,也就是兩畝地的玉米棒。用叉車把玉米籠舉起來,像搭積木一樣一層一層地擺放起來。
河南省封丘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 杜平:這種儲存方式最大的優勢就是通風,沒有出現霉變的現象。

空間利用率大幅提升,同等面積下,玉米籠的儲存量是傳統的3倍以上。目前,玉米“陽光房”已在河南多地推廣。

對一個產糧大省而言,糧食損失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搶”回數億斤糧食,這些看似微小的“玉米籠”正成為糧食應急保障體係中關鍵的一環。
烘幹塔里的“脫水新生”
今年秋收,烘幹塔成為應對極端天氣的一道關鍵防線。總臺記者在陜西渭南跟隨一輛運糧車,記錄了一顆潮糧的“脫水新生”。
滿載濕玉米的貨車駛入陜西渭南蒲城這個烘幹廠,樣品被快速抽取檢測。含水量高達35%上下的玉米,尤其是來自一些前期降水集中地區的玉米,被判定為“潮糧”,需要立即進入“烘幹模式”。

通過提升機玉米被送入塔內,“烘幹接力賽”正式開始。當塔內溫度迅速升至120℃—140℃,熱風通過三個熱風管道進入烘幹塔。在最短時間內將玉米含水量從35%以上,降至22%—23%的安全臨界點以下。達到此水分,玉米可安全儲存20天以上,為後續加工贏得了寶貴時間。
完成首烘的玉米並非直接進入二次烘幹,而是被送入臨時倉庫“暫存”,可以緩解最近每日增加的烘幹壓力。輪到二次烘幹時,玉米再次進入塔內接受40℃低溫慢烘,5小時的“文火慢燉”讓水分從22%精準降至14%的國標線。
烘幹後的玉米去哪里了?大家抬頭看,答案在樓頂上這些高速傳送帶,玉米通過傳送帶進入下一個加工區。

烘幹廠全天運轉,一天可以烘出400噸玉米。那麼,小農戶搶收的玉米能在第一時間完成烘幹嗎?散戶的利益能保障嗎?記者在現場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
陜西省供銷社農業生產資料集團負責人 益軍超:老百姓拉了兩三百斤的玉米來,他心里很著急,就擔心說這塊能不能給烘幹?實際上,農戶來了之後第一時間就進行了烘幹,你看這邊還有一堆玉米,也都是散戶這一塊放在這里幫著烘幹的。
玉米烘幹完成後,訂單也在上門。當收到中儲糧、陜糧農等糧食收購企業的訂單後,色選機開始工作。二次烘幹的玉米通過振動篩,流入色選機。“烘幹塔+色選機”組合,“四步法”讓顆粒歸倉變成現實,讓種糧農民心里踏實。記者結束採訪的時候,碰到了這樣一位種糧大戶,他不光收了自家的承包地,還幫著周圍村民一起忙前忙後烘幹。
陜西渭南蒲城縣紫荊街道陳家村種糧大戶 李抗戰:趕快把玉米搶收回來,放在這里面能烘幹。
記者:心里有底嗎?
陜西渭南蒲城縣紫荊街道陳家村種糧大戶 李抗戰:有,確實有信心。我以前是種糧大戶,下一步,我準備申請家庭農場,已經把資料準備好了。
陜西省供銷社農業生產資料集團負責人 益軍超:從為種植的社會化服務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後提供係列化的服務,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