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時代大潮中的遠見和擔當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 從韓國釜山的海雲臺向東眺望,大潮奔涌,滄海澹澹。遼闊的太平洋,連接著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帶,鑄就浩瀚寬廣的胸懷,孕育波濤澎湃的活力。
在多彩的深秋時節,習近平主席飛赴韓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密集出席10多場雙多邊活動,為中美關係把舵定向,開辟中韓關係新局面,推動亞太合作揚帆破浪,在百年變局的時空卷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
習近平主席此次韓國之行,是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勝利閉幕後首次出訪。
“世界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亞太地區正處于關鍵時期”,接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一個個交織激蕩的坐標,為此行寫下深刻的注腳。
“大國關係牽動國際形勢”。10月30日,釜山金海國際機場,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牽動全世界的目光。這是習近平主席同特朗普總統時隔6年再度見面。
互致問候、面對面落座、開場白、閉門晤談,當100多分鐘後,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領導人神情輕松,並肩步出藍屋貴賓室,人們在密切關注中讀到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面對風浪和挑戰,兩國元首作為掌舵人,應當把握好方向、駕馭住大局,讓中美關係這艘大船平穩前行。”習近平主席以世界級領導人的胸懷擔當,展現關鍵時刻元首外交的關鍵領導力。
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容得下中美兩國。兩國做夥伴、做朋友,這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坦誠堅定而充滿智慧:“中國的發展振興同特朗普總統要實現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是並行不悖的,中美兩國完全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榮。”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古老東方文明的智慧,融入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格局。國情不同,難免有分歧,時而有摩擦,也很正常,但無論如何,“對話比對抗好”。
擺脫零和博弈的狹隘視野,便能看到廣闊的合作空間。習近平主席指出:“當今世界還有很多難題,中國和美國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攜手多辦一些有利于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
對此,特朗普總統表示讚同,“兩國攜手可以在世界上做成很多大事,未來美中合作會取得更大成就”。
正如一些海外觀察家所說,當兩國元首坐下來對話時,“全世界都會受益”。堅定、自信、從容的大國風范,讓全球媒體和觀察家印象深刻。
這種大國風范,其來有自——
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歷史視野,所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有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戰略定力,所以一張藍圖繪到底,“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
有和而不同、胸懷天下的襟懷氣度,所以追求的是共同發展、相互成就,心係的是人民福祉、人類命運,著力的是為動蕩世界注入確定性、提供正能量。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今天,人們看到一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中國,一個“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亞太和世界提供新機遇”的中國。
此次APEC會議期間,中國領導人始終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外方政要見到習近平主席後,紛紛上前握手、交流。
因水結緣的亞太經合組織,其誕生和發展正是順應了開放融合的歷史潮流,“亞太的開放合作不僅激蕩著太平洋,也活躍了世界經濟的海洋”。
當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亞太地區發展也面臨著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新形勢新挑戰。
何去何從之際,考驗的是勇氣和智慧。
中國聲音擲地有聲——“越是風高浪急,越要同舟共濟”“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延鏈’而不是‘斷鏈’”“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共促繁榮、共贏未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方案清晰務實——為共建普惠包容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提出5點建議,為更好促進亞太合作強調“四個帶頭”,為亞太各經濟體互利合作提出3點建議。
從出席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到向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演講,再到一場場雙邊會晤,習近平主席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的重大主張,被國際媒體大量報道轉引。
韓國韓中城市友好協會會長權起植說,習近平主席倡導開放共贏和多邊貿易體制,為亞太共同體建設提供“關鍵動力”。美聯社這樣寫道,習近平主席身處APEC舞臺中央,是推動經濟全球化與多邊主義的倡導者。泰國泰中“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倫·披差翁帕迪認為,中國最大的優勢在于其所倡導的不是基于集團利益的短期方案,而是立足人類整體命運的長期架構。
由此,我們不禁想起,2022年泰國曼谷,世紀疫情後的那次APEC大家庭線下聚首,習近平主席所引用的那句中國古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風物長宜放眼量。唯有深遠的戰略眼光、強大的戰略定力,方能在對危與機的深刻洞察中,穿越時代變革的短暫周期,把握時代大潮的前進方向。
此次APEC會議的舉辦地韓國慶州,是新羅王朝古都,被譽為“沒有屋頂的博物館”。穿行于街巷之間,中韓文化的相融相通,讓人感到親切熟悉。
從新羅王子金喬覺赴華修道到“東國儒宗”崔致遠在唐朝求學為官,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見證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動人篇章。
此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是習近平主席時隔11年後再次來到韓國。
兩國元首會晤的地點,在慶州博物館。韓國總統李在明為習近平主席舉行了帶著深具文化特色的隆重歡迎儀式。
一衣帶水的鄰國,如何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歷史中蘊含著走向未來的智慧。
“中韓兩國,是搬不走的重要近鄰,也是分不開的合作夥伴。”“成就鄰居就是幫助自己。”習近平主席登高望遠,深刻指明中韓友好合作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事實證明,推動中韓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始終是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順應時代潮流的正確選擇”“從長遠角度看待中韓關係,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文化的共鳴和心靈的相通,讓攜手前行的腳步更加堅定。
慶州崔致遠故居前,矗立著一塊石碑,用中文韓文鐫刻著詩人的吟誦代表作《泛海》。時隔千年,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挂席浮滄海,長風萬里通”的浩然之氣。
往古而知今,鑒往而知來,習近平主席鄭重宣示:“我們要展現遠見和擔當,作出符合亞太人民期待、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抉擇。”
順應潮流、錨定航向、高揚風帆,人類友好合作的巨輪必將乘風破浪,駛向和平與繁榮的光明彼岸。
策劃:李忠發 韓墨
記者:朱基釵 韓梁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