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十五運會“燃冰成炬”背後,是廣東向海圖強的雄心

2025-11-03 19:58:00
來源:南方Plus
字號

  11月2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城同步舉行,火種最終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匯成“同心之火”。

  11月2日,火種護衛隊員在收火儀式上。

  “同心之火”源自深海。9月18日,科研人員遠程操控“海馬”號遙控潛水器,在南海1522米深處的冷泉口採集可燃冰及伴生氣,降壓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發電轉化的電能引燃,成為“源火”。

  10月9日,源火化為聖火,點燃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激情。一簇可燃冰的“燃冰成炬”背後,更是廣東向海圖強、聯通灣區的創新宣言。

  澳門站第四十八棒火炬手羅協銘在市民的歡呼中點燃火炬。

  採集難度倣佛“在豆腐上打鐵”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副所長陳宗恆回顧了“源火”採集的過程——

  9月18日14時26分,“海馬”號帶著“可燃冰原位採集分解及引燃裝置”潛入海底,精準抵達冷泉滲漏點。科研人員遠程操控機械臂開始作業,採集溢出的可燃冰和伴生氣。被“喚醒”的可燃冰在降壓作用下釋放出甲烷,這正是“源火”的氣源。

  16時48分,船上光伏發電裝置將太陽能轉為電能傳到海底,在1522米的深處成功引燃氣體。“海馬”號也沒閒著,同步在海底放置了“十五運會與殘特奧會‘源火’採集點”永久基點定位標。

  17時30分,“海馬”號帶著那簇珍貴的火焰返回“海洋地質二號”甲板。18時08分,科研人員用引火棒把“源火”轉移至源火盒。

  為了實現這種天馬行空的取火方式,科研人員經過多次研究論證,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和清晰的技術路線,研發了基于“海馬”號的“源火”採集裝置,完成了水池試驗及搭載平臺碼頭聯調。

  不同于我們所熟知的、以太陽作為能量來源的陸地生態係統,冷泉生態係統是以碳氫化合物和硫化氫作為能量來源的。這里既是“深海綠洲”,也是“能源寶庫”。

  一方面,冷泉有管狀蠕蟲、巨管蟲、貽貝類、冷水珊瑚等600多種生物,被譽為“深海綠洲”,這些特殊生物有可能合成重要的化合物,有巨大的生物醫學價值。

  另一方面,可燃冰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能源,1立方米的可燃冰能釋放164立方米天然氣能量,燃燒後僅產生水和二氧化碳,真正做到綠色、清潔。但可燃冰的性格很“高冷”,在常溫常壓下並不穩定,溫度稍升或壓力略減,就會消散于無形。

  更何況,1500米以下的深海,壓力巨大,光是要保持設備運轉、信號正常傳輸,都不是易事。正因此,科研人員把這次採火形容為“在豆腐上打鐵”,背後是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

  “遠程精準引燃可燃冰,獲取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聖火的‘源火’,還要用超高清設備記錄全過程,每一步都需要技術和裝備的雙重支撐。”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技處副處長王偉巍說。

  採集團隊利用高精度三維地震探測技術鎖定了冷泉位置,通過流體地球化學探測分析了可燃冰成分,再借助近海底探測實時掌握環境變化。

  執行任務的“海馬”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無人潛水器,能承受深海高壓靈活作業。而搭載“海馬”號和科研人員的“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配備了DP-2動力定位係統和150噸重型海工吊,倣佛海上的“移動實驗室”。

  正是這些核心技術的突破,不僅讓“源火”採集得以實現,更使我國在這場關乎未來的深海能源競賽中佔據了有利位置。

  以科技創新領跑深海能源競賽

  “源火”從海底浮出水面、驚艷亮相,背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科技攻堅。

  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全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相當于1000億噸石油,其中有800億噸在南海,規模相當于數十個大慶油田,顯示出巨大的能源潛力。但深海可燃冰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庫”,一旦發生泄漏,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影響。

  因此,可燃冰資源能不能開採,如何安全高效地開採,如何在此過程中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和環境保障體係,這些都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學術與工程難題。

  這場深海能源競賽意義深遠。先行者不僅有望成為規則的制定者,更將在未來能源格局與國際利益分配中佔據主動。

  通過持續攻關,我國突破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等核心技術,掌握了多項關鍵技術和裝備,在海域可燃冰的勘查與試採領域實現了快速跨越。

  從1999年啟動資源調查,到201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實施試採,再到2020年第二輪試採創造“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世界紀錄,中國用了不到30年時間,實現了在全球范圍內從“跟跑”到“並跑”,乃至在某些關鍵領域“領跑”的轉變。

  這不僅為可燃冰的未來商業化開採奠定了堅實基礎,也顯著提升了我國在深海能源開發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毗鄰南海,粵港澳大灣區是可燃冰開採的“策源地”和“主陣地”。2017年和2020年兩輪成功試採,均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主導實施。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自1999年起就在南海北部開展可燃冰調查,主導發現了多個大型礦藏,可以說初步摸清了“家底”。

  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組建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是經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21年10月批復建設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目前已聯合全國10余家單位,構建全鏈條創新體係。

  開展海洋研究,廣東的“國之重器”如雲: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鑽探船“夢想”號在粵入列,以更高效環保的勘查試採能力加速技術落地;深圳中集集團打造的“藍鯨”係列鑽井平臺為試採提供載體,體現“研發-制造-應用”閉環;國家大科學裝置——冷泉生態係統研究裝置啟動建設,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海陸結合的大科學裝置,裝置規模和主要技術指標國際領先,將突破深海載人長周期駐留、超大潛深大型耐壓結構等難題……

  多方協同,廣東正推動我國可燃冰開採技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盡顯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使命擔當。

  對深海能源的探索,是廣東經略藍色國土的縮影。這份向海圖強的雄心,正轉化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

  在海上“再造一個新廣東”

  “源火”化為聖火,成為四城聯動傳遞的火炬,映照出的不只有體育激情,更有廣東經略海洋的雄心。

  廣東的海岸線全國最長,超過4000公里;海域面積近42萬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兩倍多。

  靠海發展,讓廣東從原來的農業省變成了經濟第一大省,海洋經濟也升至全國頭名。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元,連續三十年排全國第一,佔全省經濟總量的14.1%。

  更讓人欣喜的是海洋經濟中的“含新量”。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41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持續增強。

  廣東全省已形成由超100個省級以上涉海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8萬家涉海企業組成的海洋科技創新矩陣。這其中,超80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600家涉海專精特新企業,成為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的生力軍。

  在海上“再造一個新廣東”,廣東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速度。

  2018年以來,廣東連續7年投入20億元專項支持海洋六大產業創新發展,攻克近300項關鍵技術,撬動產業產值約252億元。

  “格盛1號”“湛江灣一號”等陸續建成投入使用,讓廣東海水養殖業加快步入工廠化、標準化。去年,廣東的養殖海水魚產量近百萬噸,佔全國產量近一半。

  廣東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動能澎湃,全國每3臺海上風機就有1臺廣東造。截至今年6月底,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突破1251萬千瓦,穩居全國第一。

  海洋的可持續發展事關長遠。《孟子》中記載的“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是廣東經略海洋的生態智慧。

  7月施行的《廣東省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明確提出“疏近用遠、生態發展”策略,進一步為廣東向海圖強繪制“航路圖”。

  如今,廣東劃定了1.6萬多平方公里的海洋生態保護紅線,整治修復了超過200公里的海岸線和56平方公里的濱海濕地;有77個魅力海灘、15個美麗海灣和7座和美海島,各類海洋保護地有124個,保護面積約3900平方公里。

  10月,粵港澳三地海洋行業商會、協會和學會共同發布了《粵港澳海洋行業合作倡議書》,推動三地海洋合作進入機制化、係統化新階段。

  十五運會火炬在港澳穗深四城傳遞並在羊城融匯,廣東海洋經濟的“藍色引擎”也同步轟鳴。以海相連、以賽互融,粵港澳大灣區也正邁向以心聯通的更美好的明天。

  採寫:南方+記者 鐘哲 梁時禹 黃敘浩 任燚 許儀

  視頻:南方+記者 徐昊 張由瓊 李細華

  編輯 胡冰 朱琦

  校對 黃買冰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