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視頻堶“工作搭子”升級了!看廣東智能眼鏡如何“玩轉”納米世界

2025-11-03 19:48: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近年來,廣東通過一以貫之的創新驅動戰略,破解了科技發展中的瓶頸難題。今天,通過一款擁有提詞+翻譯+拍攝功能的智能眼鏡,一起走進當地的科技前沿。

  提詞+拍攝+翻譯 智能眼鏡玩轉日常

  全國每兩副智能眼鏡就有一副產自深圳,這里聚集了全國70%以上的AI眼鏡的研發力量。記者戴上眼鏡即使是在戶外光線之下,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提詞器,同時它也隨著記者的語速自然地調節,提詞功能,穩穩拿捏。

  而記者的日常,可不僅是出鏡,還要實地採訪。以往由攝像人員拍攝,現在戴上這副眼鏡,按下拍攝鍵。從記者的視角來看,畫質和色彩還不錯,而且即使走快一點,畫面也不會跟著晃動。

  美國客商David來到一家公司的產品體驗展廳挑選產品,當記者和他都戴上眼鏡,一起看看翻譯功能怎麼樣?

  當記者說出中文,David的眼鏡里立即就出現了英文翻譯,他回答完問題,中文字幕就出現在了記者的眼鏡上。

  智能眼鏡剛才已經把和David的講話原稿已經全部記錄下來,而且還有全文的摘要和要點速覽。

  提詞、翻譯、拍攝、整理,不得不說,智能眼鏡確實是不錯的“工作搭子”。但說實話,長期戴下來,鼻梁還是會有點壓力;連續用五六個小時,也得充一次電。

  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智能眼鏡的各項功能還在不斷提升當中,現在它還可以在真實路面上懸浮箭頭導航,智能眼鏡的更多本領正在加載當中。

  虛實融合見真章 “納米級”創新突破技術瓶頸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就是往鏡片上疊個圖像嗎,能有多難?但事實上,這事兒還真不簡單。幾年前,整個行業都卡在一個死循環里,如果想讓圖像更亮,就會犧牲鏡片透光性,就像戴了墨鏡,而如果想視野通透、現實世界清晰,圖像又容易有重影。那這個死結到底是怎麼解開的呢?

  為了了解智能眼鏡背後的技術密碼,記者來到廣州這家企業,正是他們攻克了行業難題。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曉軍:這里面最核心的顯示器件,就是用光波導芯片來實現。

  李曉軍團隊給出的解題思路,是通過“衍射光波導”技術,控制光線在眼鏡上的通路。

  要想把這些發光信息投影到鏡片上,就需要給光設計一個通路——也就是通過定制這些“光柵”,凸起的棱柱讓光沿著預設的路線走。

  簡單來說,就是在鏡片里修了一條“光的隧道”,圖像在隧道里全速前進,然後在你眼前的一個“小窗口”里精準投射出來,而鏡片其他部分完全透明,不影響看清真實世界。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 史瑞:這個尺寸大概只有幾百個納米,通過設計光柵的深度,還有它的寬度,還有佔空比來實現好的顯示效果。

  雖然原理聽起來不復雜,但要為光規劃一條納米級別的路線,就像是在頭發絲上畫地圖,任何微小瑕疵都會導致圖像出現雜光和重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設計好的模板,團隊會通過電子顯微鏡逐一檢查光柵設計和原始方案之間的偏差。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 史瑞:我們所有的光柵都會測,在光柵的不同的位置選取不同的點位去測,如果是發現跟設計有偏差,就不斷做加工的迭代。

  眼下,團隊已經申請了國內外100多項專利。而他們現在還在攻克新的行業難點——消除鏡片上投影區域的那條分界線。想要看起來“無痕”,還得能量產,難度確實不小,但他們還是很有信心。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曉軍:我們非常有信心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突破關鍵器件的瓶頸,量產瓶頸、研發瓶頸、性能瓶頸。

  科研基因打底 政策加力護航

  打破行業技術瓶頸的背後,其實是科研力量和市場活力的碰撞。過去五年,團隊的頭銜發生了變化,他們從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的項目組,變成了自主運營的企業。那麼,從“科研人”轉變為“創業者”,是如何完成的呢?繼續來看。

  李曉軍能從體制內走向市場,轉折點在2020年。當年,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李曉軍作為項目牽頭人能享有知識產權賦權,這為他的團隊帶來了關鍵的資金支持與市場認可。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曉軍:我是科技部第一批的賦權單位。這種比較靈活的機制就會促進整個研發團隊、孵化團隊的自主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之前,科研成果屬于單位,個人缺乏轉化動力,許多專利止步于論文。而賦權政策一出,研發團隊真正成為“主人”,一下子幹勁十足。

  廣納四維(廣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曉軍:這個就是當時科技賦權的協議,70%就給到了我們研發團隊。相當于那部分是獎勵的100多萬,這對整個成果轉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看準機遇,2021年底,李曉軍離崗創業,將技術徹底產業化,原單位也成了他公司股東。4年過去了,公司員工多了,場地大了,營收翻了幾十倍。截至目前,他們的波導片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61.4%,單品出貨量全球第一。

  企業亮招 構建協同發展新圖景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跨區域創新協同和產業協作,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眼下,“創新之城”深圳正以智能眼鏡賽道為抓手,將這一要求轉化為看得見的產業實踐。不少企業都帶著自己的“獨家絕技”加入進來,他們告別單打獨鬥,讓產業鏈上的要素集聚,同時鏈接全球資源。

  眼下,在廣東,科技公司正主動發力,加入智能眼鏡賽道。這家原來做激光顯示的企業,就將他們多年的技術經驗用在了智能眼鏡的光機研發中。

  光峰科技研發總監 陳博士:我們的光機,有兩個出光口,可以獨立地輸送給兩個波導。

  這家企業,把原來放在鏡腿兩側的兩個光機整合成一個放在眼鏡中間。然而,想用一個光機把光輸送給左右眼,其實很難,很容易導致畫質劣化、色彩失真,甚至雙目顯示不同步。企業經過上百次實驗排查,找到了這套光機方案,能讓成本降低50%,佩戴重量也減輕1/5。

  光峰科技創始人 李屹:技術要好,東西要便宜,怎麼把這兩個特別樸素的東西做好,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除了科技公司將核心技術用在智能眼鏡開發上,很多傳統眼鏡企業也帶著在工藝、外觀上的“天生優勢”,切入智能眼鏡賽道。在深圳龍崗的這家傳統眼鏡企業辦公室,桌上攤開的圖紙、陳列架上的眼鏡框琳瑯滿目,怎麼讓智能眼鏡容納更多零件的同時,戴起來更舒適,設計師們正在討論新的方案。

  樂聚科技(LOHO)商品設計總監 黃進明:我們原來鉸鏈其實是比較硬的,就會加上更加舒適的一個S型的彈簧鉸鏈。我們可以在材料,還有外形,還有舒適度上,把它盡量優化。

  採訪中,不少企業都談到,智能眼鏡不是把各種技術簡單堆砌,而是要把光學、電子、制造、算法真正打通,這就需要產業鏈上下遊緊密合作和生態開放。如今在廣東,企業正從“單打獨鬥”走向協同發展。

  深圳市AI眼鏡產業聯盟秘書長 寇寧硯:我們推動組建產業聯盟,核心目標就是打破企業間的協作壁壘,尤其是AI眼鏡這類集成度高、跨學科特徵突出的新賽道,在交融互通過程中,找到新的行業增長極。

  除了在“家門口”協同,如今,大灣區的不少企業更在積極拓展全球“朋友圈”。前段時間,深圳的行業協會就組織多家企業參加2025年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

  參展商:我們在展會的這幾天,已經陸續簽約了意向客戶大概有20家左右,他們是希望能夠建立資源的連接和開發。在大灣區,整個供應鏈的能力,再整合到歐洲外觀的經典設計,會開發出越來越多、更加有創意的AI眼鏡。

  眼鏡雖小,卻裝著廣東創新發展的大門道:靠技術解難題、靠政策破壁壘、靠協作聚力量、靠開放找機會。下一個五年,這樣的創新還會在更多賽道冒頭,讓科技創新點亮生活日常,以產業升級激活經濟動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添足勁兒。

  

  總監制堶李岳 張巍監制堶朱慧容 郭翔宇記者堶劉紫墨 王露瑩 何俊儒編輯堶陳中宇協助拍攝堶龍崗融媒 光明融媒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