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深圳,習近平說這座城市是“一個奇跡”

中新網11月1日電 題:下一站深圳,習近平說這座城市是“一個奇跡”
當地時間11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韓國慶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東道主交接環節,宣布中方將于明年11月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深圳地處太平洋沿岸,幾十年間從一個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重要窗口。”
在東道主交接環節上,習近平主席這樣介紹深圳。
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5年前,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曾用“奇跡”來評價深圳發展。
深圳,是開放之城。
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開篇傑作。
從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設立,到2020年黨中央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再到今年6月,中辦、國辦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賦予深圳推進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新任務,深圳始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
2024年,深圳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4萬億元,重返中國內地“外貿第一城”,其出口佔進出口總額的比例高達62%,出口規模已連續32年居全國第一。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10月31日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鏗鏘有力的話語,表達中國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
深圳,是活力之城。
今天的亞太,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佔世界經濟總量逾六成、貿易總量近一半,成為全球經濟最具活力板塊。
深圳則為亞太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鮮活注腳:從一個鮮為人知的邊陲小鎮,蛻變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2020年10月,在參觀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感慨萬千,“40多年前,我來深圳,去中英街,看到兩邊差距確實太大了,一邊是破爛木板房,一邊是帶空調的氣派小樓。當時就感覺到老百姓有著強烈的改變生活和命運的願望。”
40多年滄海桑田,深圳GDP從1980年的2.7億元成長到2024年的3.68萬億元,從“三天一層樓”到“日均數百項專利”,深圳持續書寫著城市發展的“奇跡樣本”。
每60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平均28.5秒就能產出一部手機,每兩分鐘就有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如今的深圳,用實力彰顯著中國經濟的活力與動能。
深圳,是創新之城。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快速發展,為人類社會開辟了新前景。
“搶抓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機遇,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主席在11月1日的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二階段會議上鮮明指出,“人工智能對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面向未來,深圳有實力,也有底氣:26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6家獨角獸企業,34家機器人上市企業、9家獨角獸企業,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形成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
活力與開放、開拓與創新,深圳特殊的城市氣質與APEC所倡導的亞太合作願景同頻共振。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塊莖始終長在根基位置。”習近平主席曾以“地瓜”為喻,道出中國與亞太的關係。
從2001年的上海,到2014年的北京,再到2026年的深圳,三次擔任APEC東道主,中國始終是亞太合作的積極參與者與重要貢獻者。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下一站深圳,中國領航亞太合作,眾行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