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視頻堶雲岡石窟煥新開放 “高清立體照”解碼千年色彩

2025-11-02 15:0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今年5月,為了給文物“體檢”、以及進行數字化保護,雲岡石窟第7、8窟暫時與遊客告別。如今,經過5個月的精心呵護,這兩座見證了北魏輝煌的石窟重新回歸公眾視野。這倆始建于北魏中期的洞窟,不僅是雲岡石窟藝術巔峰的代表作,更是中華文明與絲路文化交融的見證。跟隨鏡頭,一探這場跨越千年的藝術對話。

  千年造像 精雕細琢 重回公眾視野

  在剛剛開放的第7、8窟,有的遊客舉著相機,想要捕捉每一處千年造像的神韻;有的遊客圍著講解員,聽生動傳奇的歷史故事。在這里,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藝術傑作。

  走進第7窟,你一定會被一個特殊的“組合”吸引——六尊美輪美奐的人物造像。

  據介紹,這六尊造像是單膝跪地,雙手十字交叉于胸前,臉部形態的塑造非常符合古代美女的一個特點。1933年,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來到了雲岡石窟的7號洞窟,看到了這六位供養天人。所以這個洞窟也被後人親切地稱之為“六美人窟”。

  這里有一尊讓人過目難忘的菩薩造像。雲岡石窟講解員陳琛介紹,菩薩是細眉長目、柳葉彎眉,有兩個小酒窩,八顆牙齒也是顯露在外的。花冠雕刻得非常精美,頭戴半月花冠,絲絲長發由耳後披至雙肩,非常美觀勻稱。臉部形態塑造很飽滿,細節設計的棱角感也非常清晰,而且這也是雲岡石窟唯一一尊露著牙齒的菩薩。

  給石窟拍“高清立體照” 科技解碼千年色彩

  為破解三維立體文物色彩採集難題,雲岡石窟第7、8窟此前實施臨時封閉,開展三維高光譜掃描工作。這就好比給石窟拍“高清立體照片”,那麼這項前沿數字化技術是如何為石窟色彩研究與修復提供科技支撐的?

  這項技術有多厲害?以前我們只能給平面的壁畫、書畫做“光譜體檢”,而像雲岡石窟這樣的大型立體文物,一直是技術盲區。這次,雲岡研究院和高校聯手,專門研發了新設備,終于破解了這個難題。

  人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塊普通的灰色石頭,但在高光譜技術的“眼”中,那里可能隱藏著千年前絢爛的色彩密碼。

  三維高光譜技術助力 文物保護取得突破

  三維高光譜技術的應用,能為雲岡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帶來哪些突破?這項技術成果能否推廣到全國其他文物保護中?這背後其實還藏著一條科技助力文物保護的創新之路。

  據了解,這次技術應用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還要為未來的保護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數字檔案”。

  雲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文博館員 李麗紅:我們是基于三維高光譜這種技術會對該洞窟的色彩進行研究分析,後期會建立洞窟的光譜數據庫和顏料色彩光譜庫,以及病害的數據庫。對于三維信息以及三維高光譜,後期會建立全息數據檔案,為後期保護研究提供一些數據支持。

  科技讓文物保護插上了翅膀,也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先人留下的瑰寶。雲岡石窟第7、8窟的重新開放,不僅是遊客的福音,更是文物數字化保護邁出的堅實一步。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