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堶物質和精神“雙減負” 移風易俗讓鄉村煥發新氣象
10月29日至30日,中國文明鄉風大會在陜西延安舉辦,圍繞“文明,讓鄉村更美好”這個主題,探討文明鄉風建設的路徑和辦法。
這些年,我國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發生顯著變化,不過,在文明鄉風建設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農村地區無論是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還是孩子滿月、喬遷新居等等,都會辦些酒席,而且攀比之風有所盛行,儀式檔次不斷升級。大操大辦拼排場、講面子,循環往復的人情債、份子錢,不僅給很多農村家庭增加了經濟負擔,也違背了傳統禮俗的本意。如何打破這些陳規陋習,“移”走舊習俗,“易”出新時尚,培育文明鄉風,這幾年不少地方都進行了積極探索。

廣西陽朔縣金寶鄉的吳正軍老兩口正在為兒子吳金德籌辦婚禮,老吳家收入全靠老兩口打零工,日子過得並不富裕。

在當地,有人家婚喪嫁娶,同姓家族、鄰居都會去幫忙。以往,從幫忙開始就要辦酒席,連續幾天流水席的花費帶來的壓力也不小。由此形成的攀比之風,更是讓不少家庭苦不堪言。由于這種現象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存在,一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遏制婚俗陋習、推進婚姻領域移風易俗,當地也積極落實,但改變並非一蹴而就,很多人即使丟了“里子”也要掙足“面子”。

不過今年,兒子吳金德的婚事卻是喜慶熱鬧中帶著輕松,節約了不少錢。這個變化是怎麼來的呢?

在廣西陽朔婚姻登記處,新人進行結婚登記後,辦事人員會進行婚禮簡辦的推介,這是2023年以來當地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重要做法:利用關鍵環節的關鍵人物進行宣介,推動婚俗思想認識的轉變。

想法的轉變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使群眾真正認同並踐行婚俗改革、移風易俗,當地利用村規民約等手法,使移風易俗真正成為群眾認同並踐行的行為。當地幹部、村民代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針對紅白事操辦事宜展開討論。

商議之後,村委會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傳達精神,一致同意後,朝陽村將喜事規模不超過15桌、喪事規模不超過20桌,每桌宴席標準不超過400元等寫入村規民約。和朝陽村一樣,當地不少村子都根據各自的情況對紅白喜事操辦規模、宴席標準等制定村規民約。村規民約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約定了紅白事的操辦規模、宴席標準、禮金上限、服務隊伍、監督管理,對于這樣的變化,不少老百姓也是樂見其成,統一的標準剎住了攀比之風。

另外,村里紅白理事會的成員還會以婚禮“提調”——也就是理事的身份參與婚禮籌備。吳康錫是吳正軍家這場婚禮的“提調”之一,他一直忙前忙後,為的就是控制採買標準,既讓客人吃好,又不鋪張浪費。

移風易俗,不僅是要改變陋習,更重要的是改變鄉村的精神風貌。如何在移除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基礎上,發展更為豐富的文化生活,倡導新時代科學理性的文明風尚——這是很多鄉村在移風易俗的工作中面臨的新挑戰。

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前,不少村民閒下來無所事事,攀比、鋪張浪費的事兒不少,收入卻上不去。這樣的狀況在當地曾經非常普遍。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西尤村龍吉屯村民 陳美美:要麼看點電視,要麼就刷刷手機,又沒有穩定的工作,孩子感冒了,可能兜里面就只有幾十塊。

百無聊賴間,縣城的免費農民畫學習班宣傳吸引了陳美美,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陳美美參加的是三江農民畫的培訓。農民畫需要動心思去琢磨,有一定門檻,因此,要更好地發揚這項傳統文化習俗,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與引導。

通過培訓班的學習,陳美美學到了如何將繪畫技術與自己的生活、當地的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加上業余時間自己的學習琢磨,她進步很快,成了專業的畫師,畫作受到關注和歡迎。免費的農民畫培訓班培養了一批批和陳美美一樣優秀的三江農民畫畫師,而培訓只是第一步。

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委書記 賀瑩:有了隊伍,怎麼能夠讓農民畫創出一番天地,這幾年,黨委政府在外面開展一係列農民畫展覽,也把外面的一些展覽帶進來共同展出,促進我們農民畫在國內或者區內外小有名氣。

陳美美就是畫展的受益者,她的畫作多次入選各級畫展,並被收錄進畫冊中,最讓她難忘的是入選2024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並進行了發言。

陳美美:我還記得我女兒一直問我,媽媽天上是什麼?我說是飛機。你努力讀書,我以後要跟著你一起去坐飛機。我沒想到我女兒還沒長大,我就因為畫畫坐飛機去了北京。真的畫畫改變了我,也改變了我們家鄉。

當地很多村民和陳美美一樣,因為學習了三江農民畫,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變。

獨峒鎮是三江農民畫的起源地,鎮上的一家侗畫博物館展示著三江農民畫的發展與歷史,還在二樓搭建了創作平臺。過去,不少人有事沒事喜歡在附近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如今,閒暇時候,不少附近的村民還會來這里聚集,但吸引他們的卻是繪畫、交流。在二樓平臺,有人還搭起架子,做起繪畫的直播。

楊共國是繪畫36年的老畫師,他也是農民畫免費學習班的老師。從以前少有交流者的狀態,到現在被農民畫愛好者環繞,繪畫已經成為當地不少村民休閒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三江侗族自治縣長期從事農民畫創作的作者已超千人,還有更多的愛好者和學習者,他們創作的大量作品廣受歡迎,三江農民畫全產業鏈預估年產值約1200余萬元。

在廣西書畫院、柳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的支持下,三江侗族自治縣定期舉辦侗族農民畫文化藝術節,還在當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程陽八寨建設了三江侗畫博物館,將三江農民畫與旅遊產業相結合,打造農民畫主題的鄉村旅遊線路。

倡導與約束結合,政府引導與群眾自治相結合,這使得群眾樂于接受移風易俗並付諸行動。與此同時,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廣西全區,這些舉措使移風易俗工作進一步推進,讓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採訪期間,記者能夠感受到新時代文明風尚下,農村活力滿滿的新生活。無論是因為愛走在一起,不被高額彩禮、豪華婚宴所累的一對對新人臉上幸福的愛意,還是陳美美和友人們相互支持、共同作畫的興奮,相信您也能夠感受到他們向上、進取的生活進行曲。這就是移風易俗所帶來的變化。風俗之變,不能一蹴而就。各界共同努力,循序漸進,破立並舉,文明新風才會吹遍鄉村的每個角落。
編輯堶田宇攝像堶孫利民 黃海峻策劃堶余仁山剪輯堶佟永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