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八洞村到“十八棟村”(話說新農村)
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表里,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接續,有開展鄉村建設的砥礪,更有共同富裕的探索。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關鍵之舉就是要精準施策
近日,兩個小山村的新聞,具有啟示意義。
一個是湘西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這里曾是“有女莫嫁十八洞”的貧困村,這幾年靠著特色種植、鄉村旅遊、山泉水、苗繡等產業,村民鼓起口袋。不久前,村里舉辦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村民領到沉甸甸的“大紅包”。
一個是閩東的壽寧縣“十八棟村”。因有十八棟農房,下黨鄉碑坑山村得名“十八棟村”。村里修通村道、整修農房,打造古法制茶體驗館、戶外觀景臺等,小山村吃上“旅遊飯”。
山鄉巨變,從何而來?追根溯源。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以“弱鳥如何先飛”為題,寫下閩東九縣調查隨感,摸清“壽寧縣一些農民住宅人畜混居”的窮根,定下“縣里要幫助農民規劃農村住宅建設”的精準之策。2013年,“精準扶貧”首次在十八洞村提出。這兩座深藏大山的村子,靠著精準施策的科學理念、滴水穿石的韌性幹勁,興產業、美村莊、富農民。由點及面,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精準思維成為一個個鄉村擺脫貧困、走向振興的“金鑰匙”。“十四五”時期,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成色更足,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
山鄉巨變刻錄在大國前行的步伐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部署,再次釋放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鮮明信號。鄉村全面振興的任務表里,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接續,有開展鄉村建設的砥礪,更有共同富裕的探索。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關鍵之舉就是要精準施策。
精準施策,要深挖資源稟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十八洞村因十八座天然溶洞而得名,“十八棟村”這一別稱來自十八棟農屋。村名留下了貧困的痕跡,也蘊藏著發展的潛力。在十八洞村,溶洞里儲存著豐富優質的山泉水,現代化瓶裝飲用水工廠拔地而起。在“十八棟村”,農房是獨特風景,村里發展起民宿、農家樂。這啟示我們,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應從自身發展水平、區位特點、特色資源等出發,打造“獨一份”,才能蹚出一條有競爭力的發展路子。延安蘋果、柞水木耳、來賓甘蔗等產業的蓬勃發展,無不印證這一道理。
精準施策,要找準定位,立足一域之所能,有機嵌入全域發展之所需。“十八棟村”從當地全域旅遊格局出發,錯位發展。十八洞村依靠好山好水,提供生態產品,農文旅融合發展。這啟示我們,廣大鄉村千差萬別,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山清水秀的天然“氧吧”、康養休閒的理想之所,都是鄉村有別于城市的獨特優勢,也是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的廣闊天地。青海發展高原冷涼蔬菜,從過去吃菜靠外調到現在成為多地“菜籃子”;雲南培育鮮花經濟,憑借電商平臺和冷鏈物流,鮮花24小時內抵達全國主要省會城市。隨著電網、水網、交通網、通信網的四通八達,鄉村找準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定位和分工,“隱形優勢”一定能充分釋放。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幹。找準路子,凝聚合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定越走越寬廣。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1日 1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