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文保”遇見算法 千年皇家寺院即將煥新上線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呂庚青 程健 宋芳科 劉姍 孫珩力
“數字化不是可選項,而是生存題。”張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何多鴻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座千年西夏皇家寺院在新時代的“保護與利用”邏輯。
10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特別支持,甘肅省委網信辦、省文物局主辦,張掖、嘉峪關、酒泉市委網信辦與敦煌研究院、中國甘肅網、鳳凰網甘肅頻道共同承辦的“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張掖大佛寺。

何多鴻介紹,過去三年,張掖大佛寺先後投入900余萬元,實施了不可移動數字化項目和《北藏》經書數字化項目。今年9月,又投資327萬元立項了4類佛經的數字化項目。
“過去我們忙著‘救火’,現在終于可以給文物‘體檢’。”何多鴻介紹,2024年竣工的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對7000余卷明清佛經等進行微環境調控,實現庫房恆溫恆濕全覆蓋。目前,該項目的驗收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不可移動文物端,大佛殿、藏經殿等單體建築已完成70個漫遊點、95%工程量採集。敦煌研究院採用20×20厘米網格逐層掃描,精度極高;天津大學同步建立建築模型,年底將交付包含三維數據庫、線上漫遊、硬盤雙備份的“數字大佛殿”。
“數字化的目的,最終要讓老百姓看得見。”何多鴻透露,景區南配殿將改造為沉浸式數字展廳,中國美院已六易其稿,正在緊鑼密鼓計劃實施中。一旦上線運營,遊客可戴上VR“穿越”西夏,被遮擋的壁畫將以4K分辨率“重現真身”。

此外,大佛寺數字體驗示范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該項目,將利用創新虛擬現實等人工智能技術將文化和科技相結合,彌補張掖大佛寺景區數字瀏覽內容的空白。其中,數字栩生以張掖大佛寺的豐富歷史和文化為背景,利用“光場重建”技術、智能解耦以及AI實時換臉等技術手段,打造出高逼真數字人IP——雲灼。
“以借助數字人這一形式,向遊客生動解讀大佛寺的歷史與文化,同時以虛擬展覽的方式展示佛寺的珍貴文物,讓古老的歷史在現代煥發出新的光彩,為文化傳承提供了全新的數字平臺。”何多鴻說,當遊客與雲灼公主互動時,倣佛穿越千年,與真正的西夏黨項族公主親密對話。同時,拍照換臉的趣味互動小程序等,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瑰麗之美完美詮釋于指尖間。

“我們先做數字化,再談開發利用,堅決不讓‘未開放先受損’發生。”何多鴻如是說。
當文保理念從“修”走向“防”,從“看”走向“用”,張掖大佛寺的探索證明: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讓千年微笑永續的溫度。


